9.4.2 京津冀环渤海海水淡化利用特征分析

9.4.2 京津冀环渤海海水淡化利用特征分析

9.4.2.1 海水淡化水利用存在的问题

1.用户稀少、分散,产能闲置严重

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厂产水规模20万t/d,其中2万t/d电厂自用,其余参与城市水资源配置,对外销售给一些企业和自来水厂,包括玖龙纸业、天津化工、宁河天钢联合钢铁、汉沽水厂、新区水厂等(图9-1)。这些用户不仅分布分散,而且仅汉沽水厂和泰达水厂通水,其余用户已谈妥供水协议但并未通水。新泉海水淡化厂一期设计规模10万t/d,由于淡化水滞销,所以实际产水7万t/d。因此,由于用户稀少,淡化水滞销,水厂不能满负荷运行,造成产能闲置浪费。

img

图9-1 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厂用户分布情况

2.制水成本高、售价低,淡化水企业发展面临困境

海水淡化水是高品质水,水质远远高于自来水,成本自然也高于自来水。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厂制水成本约8~9元/t,以4元/t的价格对外销售;新泉海水淡化厂以工业水的价格出售,也低于制水成本。制水成本与出售价格严重倒挂,制约企业发展。

9.4.2.2 解决策略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引导

海水淡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应该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一是鼓励企业使用淡化水,尤其是新建、扩建企业,使淡化水拥有大量稳定的用户需求;二是补贴海水淡化产业,使高能耗的淡化水企业可以良性运行;三是根据实际需求,以需定供,制定出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及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更好地指导淡化水产业发展。

2.寻求途径降低成本

就海水淡化产业自身而言,海水资源开发的主攻方向,应当从单项技术向综合开发利用的工艺技术方向发展,可以把发电、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水制盐及化学元素提取等结合起来,建立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延伸海水淡化产业链,使海水淡化技术逐渐走到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来,这样既促进了能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又降低了海水淡化的生产和运行成本,推动了海水淡化的顺利发展。比如,北疆电厂海水淡化厂采用“热电水盐”联产发展模式;青岛碱业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采用“纯碱生产—海水淡化—浓海水化盐制碱—热电联产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每年可以节省6万t工业制盐,节电1/3,节约化学用品接近50%;澳大利亚和以色列采用“电—水”联产发展模式。

3.集中布局高耗水工业用户

结合地区产业特点,将电力、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高耗水项目集中布局在沿海地区,建立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和连接这些工业企业的淡化海水输送管道,使得淡化水拥有集中、稳定的用户,且集中输水可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