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4 人才政策
海水淡化产业的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第一位资源,是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每一步,均须通过人力资源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海水淡化产业人力资源不仅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海洋资源,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物质资源以弥补原有的不足,因而日益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砝码。海水淡化产业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因而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作为坚强的发展后盾。面对海水淡化产业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与人才大量需求的矛盾,要把海水淡化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激励与合理使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构筑人才培养体系,做好积极的人才储备
(1)完善海洋教育结构,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海洋教育是提升海水淡化产业人才整体素质的根本手段,21世纪海洋战略的实施最终要依靠教育来实现。首先,适当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整合高校优势资源,完善与海水淡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实现与其他各类海洋教育的良好衔接。在专业设置上,为适应海水淡化产业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与海水淡化产业科技、经济、产业政策等领域密切相关的应用性专业和特色专业。在教育层次上,在抓好本科生教育的同时,要在研究生教育中有意识地培养海水淡化产业所需的科技领军人物和经营管理人才,注意理论知识传授的综合性和前瞻性,积极开拓学术视野,加强研究生与对应领域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互动,为将来引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做好积极的准备。
其次,要积极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海水淡化职业教育,与海洋高等教育构成互为补充的海水淡化产业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海水淡化产业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担负着生产劳动组织的终端功能,是海水淡化产业生产的实际操作者,对他们技术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海水淡化产业吸收和消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决定产业的最终收益。因此,各类职业技术学院在设置专业时要有针对性,应当准确把握当前海水淡化产业的现状和变化,掌握由其变化而引起的技术结构和专业人才结构的变化,根据技术、人才与市场的最新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保证教育的与时俱进性。与此同时,为了更有效地提升海水淡化产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必须加强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和严肃的敬业精神,增强将现有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使其拥有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开拓创新能力等。
(2)分层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要想真正实现海水淡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对于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应该是在熟练掌握海水淡化专业技术的同时,使现有的先进技术得以传承和广泛应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创新。对于从事管理工作的人才来说,开发重点是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使海水淡化产业相关管理机构更有效率地运转,使海水淡化企业的经营更具活力。只有有所侧重地激发和培养各层次人才,才能真正强化人力资源优势,使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互相依托、相互促进。此外,还要根据海水淡化产业需求特点来引导和培养人才。从技术创新角度来看,应积极引导掌握高新技术的专业人才向海水淡化装备制造、关键组件材料开发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应着力培养海水淡化企业所需的具备国际化视野的经营管理人才。
此外,从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要注重培养具备一专多能的适应能力、敏锐的创新能力和协调能力、富有献身精神和使命感等各种良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并从中选拔能够把握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价值观、站在海洋科技前沿的高层次人才。首先,应拓宽渠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加大教育改革、完善海洋类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引导海洋特色高校或各级海洋学院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设置复合型人才专业,从源头上解决复合型人才的供给问题;以高校的教学资源为依托,借助海洋行政机关与海水淡化企业的人力、物力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意识地吸收中青年科技人才参与科研院所、海洋科技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各大重点项目,带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等。其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注重选拔整体素质高、创新意识及综合能力强、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高层次人才,包括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专业技术潮流、身处科技前沿的高级技术人才和把握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趋势、具有国际化发展视野、能够统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全局的高级管理人才。
(3)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人才培训,加强培训力度。为了更好地挖掘海水淡化产业人才的潜力,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增值,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人才培训。所谓有针对性,是指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侧重点要有所不同。以海水淡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为例,应以拓展训练为主要方式着力培养其国际化经营理念和海水淡化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而不是侧重专业技术的培养。所谓系统,是指培训不仅注重某一工作岗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的总结、梳理,更要重视对海水淡化事业总体价值观的培养,高质量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培养员工的个人责任心和海水淡化事业荣辱感、效益观与协作精神等,并通过培训将其融入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更出色地完成工作并有所创新。
另外,针对当前海水淡化产业人才培训方式单一、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培训力度。除开办传统的培训班之外,也可以通过研讨会、出国考察等方式拓展海水淡化产业的人才培训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培训的根本目的出发,善于营造学习氛围。注重进行自主学习和培训,通过海洋系统内部的互联网以及其他现代化知识平台实现各种资料和数据的共享,以海水淡化产业业务知识的全局意识进行跨部门学习,增强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能力;加强海外人才引进与内部人才交流,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在优势互补中取得共同进步。总之,要构建海水淡化产业人才培训网络,形成培训全程优化的信息网络,创新培训模式,增添人才发展的后劲。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人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加强本土海水淡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积极从国外引进一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专业技术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水淡化高新技术人才和具备国际化经营素质的海水淡化企业管理精英。人才的引进一方面可以为海水淡化产业充实人才队伍,弥补国内培养力量不足所造成的专业人才缺口;另一方面也为海水淡化产业的科技创新与经营管理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吸收国外海水淡化产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更好地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积聚力量。此外,要鼓励海水淡化产业的科研骨干赴国外相关机构进修访问和参加高级研讨班等学习交流,鼓励和支持海水淡化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国外相应的生产和经营机构参观考察,通过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尽快造就一支具备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加快海水淡化产业化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海水淡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领军人才及其相应的科技研发团队,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长足发展。
3.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引导和促进人才的创新
研究表明,人员潜力的发挥与受到有效激励的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度,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他们的潜力可以由20%~30%的一般水平上升到80%~90%的较高水平。可见,要想充分促进海水淡化产业人才能力的发挥,必须建立全方位的人才激励机制。从物质层面上说,要把考核结果与奖惩、职级升降以及工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拉开收入档次以及奖金、福利的分配等级,强化工资分配对人力资源的基础性激励作用。从精神层面上讲,要根据需要理论中对人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运用情感激励、赏识、责任感、成就感等精神激励对工作绩效发挥更持久的促进作用。另外,要善于引导每个员工在企业整体目标下设定个人目标,把个人发展和企业的发展、个人理想和企业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同时满足企业和个人的双重发展的激励机制;重视工作过程本身提供的趣味性、挑战性以及员工从工作中获得的愉悦与成长的享受。归结起来,就是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相结合,从物质、精神、目标、工作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4.优化人才结构,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
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从年龄、专业、学历等各方面优化人才结构,逐步建立人才调整与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相协调的动态机制。国内外经验和人才本身的成长规律都表明,中青年人才是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为夯实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要通过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中青年人才,鼓励青年人投入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磨炼自己;还要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重点项目,利用老员工的经验优势促进青年工作者尽快提高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以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担负起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重任;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整合各类资源,培养一批满足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在学历上形成较佳的层级结构。根据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终形成以高学历、高层次的行政管理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为领导,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为中坚力量的梯次人才队伍结构。
实现海水淡化产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通过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来留住人才。首先要构筑良好的用人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理念,重视人才的自身价值,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员工把所在单位作为自己生活和一生事业的依托,感受到本单位的发展战略与人才的个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注重完善公平竞争与激励机制,用政策杠杆挖掘人的潜力,使人才获得充分展示与提高其才能的机遇和条件,以保证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潜在价值的发挥。其次要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通过个性特质评价、职业行为能力评价和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来恰当地量才、更好地用才,使人才的贡献得到承认,使真正优秀的、为海水淡化产业所需要的人才脱颖而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局面。最后要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通过完善人才的保障制度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障碍,使各类人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完成合理的配置;制定有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鼓励人才打破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念选择更利于发挥潜力的海水淡化产业工作岗位;对于高层次人才,应提供更为灵活的聘用方式,促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