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 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分析

5.1.6 环境保护总体情况分析

1.河流水质

2014年,对全国21.6万km的河流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5.9%,Ⅱ类水河长占43.5%,Ⅲ类水河长占23.4%,Ⅳ类水河长占10.8%,Ⅴ类水河长占4.7%,劣Ⅴ类水河长占11.7%,水质状况总体为中等。从水资源分区看,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水质为优,珠江区、长江区、东南诸河区水质为良,松花江区、黄河区、辽河区、淮河区水质为中,海河区水质为劣。从行政分区看(不含长江干流、黄河干流),西部地区的河流水质好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好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水质相对较差。

2.湖泊水质

2014年,对全国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和面积较大的121个主要湖泊共2.9万km2水面进行了水质评价。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39个,Ⅳ~Ⅴ类湖泊57个,劣Ⅴ类湖泊25个,分别占评价湖泊总数的32.2%、47.1%和20.7%。对上述湖泊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大部分湖泊处于富营养状态。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湖泊有28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23.1%;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湖泊有93个,占评价湖泊总数的76.9%。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

(1)太湖:若总氮不参加评价,全湖总体水质为Ⅳ类。其中,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水质为Ⅲ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18.9%;五里湖、梅梁湖、贡湖、湖心区、西部沿岸区和南部沿岸区为Ⅳ类,占78.2%;竺山湖为Ⅴ类,占2.9%。若总氮参评,全湖总体水质为Ⅴ类。其中,东太湖水质为Ⅲ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7.4%;五里湖、东部沿岸区水质为Ⅳ类,占评价水面面积的11.7%;贡湖、湖心区和南部沿岸区为Ⅴ类,占64.1%;其余湖区均为劣Ⅴ类,占16.8%。太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各湖区中,五里湖、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区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占湖区评价面积的19.1%;其余湖区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占80.9%。

(2)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无论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水质均为Ⅴ类,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3)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重于东半湖。无论总氮是否参加评价,总体水质均为Ⅴ类。其中,东半湖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Ⅴ~劣Ⅴ类。湖区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3.水库水质

2014年,对全国247座大型水库、393座中型水库及21座小型水库,共661座主要水库进行了水质评价。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534座,Ⅳ~Ⅴ类水库97座,劣Ⅴ类水库30座,分别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8%、14.7%和4.5%。对635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处于中营养状态的水库有398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62.7%;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237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37.3%。

4.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

2014年全国评价水功能区5551个,满足水域功能目标的2873个,占评价水功能区总数的51.8%。其中,满足水域功能目标的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占57.5%;二级水功能区占47.8%。

评价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3027个,符合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主要控制指标要求的2056个,达标率为67.9%。其中,一级水功能区(不包括开发利用区)达标率为72.1%,二级水功能区达标率为64.8%。

5.省界水体水质

2014年,各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对全国527个重要省界断面进行了监测评价,Ⅰ~Ⅲ类、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4.9%、16.5%和18.6%。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东南诸河区为优,珠江区、松花江区、长江区为良,淮河区为中,辽河区、黄河区为差,海河区为劣。

6.地下水水质

2014年,对主要分布在北方17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原区的2071眼水质监测井进行了监测评价,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其中,水质优良的测井占评价监测井总数的0.5%、水质良好的占14.7%、水质较差的占48.9%、水质极差的占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