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的发现

神农氏的发现

距今5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今天的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北部的山区里,有一个叫“三苗”“九黎”的强悍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就是后来被称为神农氏的炎帝。神农氏是一个身体强健的智者,他率领的部落不断壮大,很快成为长江流域最庞大的群体。随着部落人口的骤增,用于果腹的野兽和野果出现了短缺,人的生命面临着巨大威胁,所有的成员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们信任的首领。在某一天的早晨,神农氏独自走出部落,去寻找可以维系人们生命的东西。他首先发现了可以种植的谷物,于是教人们播种五谷,使大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之后,人们又开始被病痛折磨,好多部落成员因病倒卧,有的还失去了生命。于是,神农氏又离开了居住之所,去寻找能为大家解除病痛的药物。在无数个日子里,他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高山,蹚过一条又一条大河,尝遍了山中及河岸的每一株野草,找到了不少能够医治病痛的植物。据说神农氏的肚子是透明的,能清楚地看到五脏六腑,这使他得以方便地观察草药到了肚子里的变化,发现它们的具体作用。有一天,神农氏在山上又吞下了好几种新的植物,觉得有些累了,便在一棵大树下支起陶罐煮水,水快要烧开时,一些叶子从树上掉下,飘进了陶罐之中。喝过这些绿叶煮出的微带苦涩的浓汤,神农氏忽然感到无比的舒爽,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感受荡漾在全身。他赶忙站起身,又摘了几片叶子去品尝,叶子进入肠胃后,在里边滚来滚去,像是在清洁一般,人的精神立刻清爽了许多。神农氏小心地把这种叶子收集起来,给它们起名为“荼”,这就是后来的茶。

明代 郭诩绘《神农尝百草图》

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名石年,相传他牛头人身,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的首领。关于炎帝和神农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第一世炎帝叫神农,他的时代比黄帝的时代大约早几百年,而和黄帝同一个时代的炎帝是第八世炎帝,叫榆罔。后人尊称神农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内脏清晰可见。神农氏尝尽百草,若药草有毒,他服下后内脏就会呈黑色,以此来判断药草对于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神农本草经》中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后世学者考证,茶叶即便不是神农氏本人的发现,也应是来自炎帝部落的其他人或后人的发现。它最初只被当作药用,是一种高大的野生茶树的叶子。

清代 邹一桂绘《白梅山茶图》

山茶花以花见长,花多姿多彩,叶子不能吃。茶树以叶子见长,花白色、单瓣、小朵,很平淡,每年10、11月开花结果。人类需要的是茶树的叶子,就限制茶树的花果生长,在栽培上有一项工作就是摘除花果。

明代永乐年间 青花山茶花纹如意耳扁壶

如意耳瓷器扁壶创烧于明代永乐年间,器形来源受到伊斯兰陶器及玻璃器影响,宣德时期持续烧造,目前可见白釉以及青花两种。其中青花可见以花卉、花鸟、花果以及人物图作为装饰者。这件扁壶有小口,细颈,腹部扁圆,平底无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耳连接颈部和肩部,器腹中央可以见到一道明显接痕。全器以青花为饰,颈部画转枝花卉,肩部饰蕉叶纹一周,蕉叶两旁略有晕染,腹部两面各有一株盛开的山茶。器底露胎,呈白色。无款。

发现了茶叶之后,神农氏继续着自己的寻药之路。由于某些草药中含有毒素,神农氏经常会在品尝植物的时候中毒。一次他服用了一株毒性很大的小草,脸色变得乌青,心里也难受至极。这时,他想起了那种叫“荼”的叶子,便赶紧含服了几片,毒性竟然慢慢解掉了。于是,神农氏知道了“荼”可以解毒,他把这种神奇的叶子当作了一味最好的解毒草药。这就是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事实上《神农本草经》里确实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记载,唐代陆羽的《茶经》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这一传说并非无中生有。此外,南北朝刘琨所著的《购茶》一书也有安州(今湖北安陆)产茶的记载。抛开传说中的神话成分,从常理上分析,尝百草的神农氏(或炎帝同时代人)在品尝百草时发现同为植物的茶叶也是较为合理的解释。当然,传说和推断都不能作为确定茶叶发现者的依据。好在专家考证后也认为,野生茶树的发源地就在我国西南地区,茶业的兴起正是从四川、湖北一带开始。所以,至少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茶叶即便不是神农氏本人的发现,也应是来自炎帝部落的其他人或后人的发现,它最初只被当作药用,是一种高大的野生茶树的叶子。至于发现茶叶的时间,肯定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