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的贡献
当巴蜀的茶叶沿着长江南下的同时,茶的陆路传播也在悄悄地进行。事实上秦灭掉巴蜀后,进入秦地的茶叶就是走的陆路,从秦国扩散到周围国家的茶叶也大多是从陆路传入,只是这种传播规模较小,没有造成大的声势。直到饮茶之风由南方传入北方,并被上层人士广泛接受的唐代,茶的陆路传播才显现出了生机与活力,中国茶业的第一个高峰也就由此到来。
这时,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开始向周边国家扩散。盛唐时期,唐王朝与周边各国的交往非常密切,饮茶的习俗也因此得以传向各国。“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是当时西部的少数民族嗜茶买茶的真实写照,由回国复命的各国使节、唐朝派出的各种团体及经商贸易的商队组成的队伍带着茶叶上路远行,成为当时长安城外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些远行的人群中,有一个女性的名字绝对不能不提,她就是唐太宗时入藏和亲的文成公主。
清代 金农绘《玉川先生煮茶图》
图中的玉川先生指的是唐代卢仝,与陆羽齐名,著有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人称“玉川茶歌”。图中玉川先生所用茶具,可与唐代流传下的实物茶具相互印证。
唐代 茶具
唐代饮的是饼茶,饮用时需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因为茶饼在存放中会吸潮,烤干了才能逼出茶香,炙时就要用夹子夹住饼茶,尽量靠近炉火,时时翻转,到水汽烤干为止。烤干后,用碾将饼茶碾碎,将碎茶末用筛子过罗后才能煮用。唐代茶具主要有碗、瓯(中唐时期一种体积较小的茶盏)、执壶、杯、釜、罐、盏、盏托、茶碾等。据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的记载,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yíng)、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指采茶者。这些已经不单纯是茶具了。皮日休此处已经不单指茶壶、茶杯,他所说的茶具包括了采茶、制茶、贮茶、饮茶等所有环节。宋朝的《茶具图赞》列出了十二种茶具。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十种茶具,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茶具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也在变化,明代以后逐渐成为现在的样子。
白釉盏
直径10.8厘米。
花鸟釉茶碗
直径14厘米。
琉璃釉茶碗(瑶州制)
直径4.4厘米×15.2厘米。
五代 茶碗
直径27厘米。
越 窑青釉横把壶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文成公主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立国初期,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先后击败了东突厥和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对周边各国震动极大,纷纷派使节前来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也将使者派到了长安。唐太宗热情地接待了吐蕃使者,并立即派人回访吐蕃,表达了愿意结交的诚意。两年之后,对唐朝文化颇有好感的松赞干布又派人来到长安,正式向唐王朝提了和亲的要求,唐太宗认为吐蕃是一个蛮夷之国,因此没有立即答应。吐蕃使者回去后,不敢对松赞干布直说,便称唐太宗本来已答应求亲,只是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这事耽搁了。吐蕃和吐谷浑两国素来不和,现在吐谷浑国王在求亲这件事上又来捣乱,让松赞干布非常生气,于是马上出动20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将吐谷浑国的军队赶到了环海一带。接着,松赞干布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大败当地的唐朝军队。连续的胜利让松赞干布有些得意忘形,声称如果不把公主嫁给他,就带兵打到长安。唐太宗听到这话非常生气,马上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出征,反击吐蕃。唐朝大军的到来让吐蕃将士格外恐慌,纷纷向松赞干布进言,要他向唐朝求和,松赞干布见唐军来势凶猛,知道打下去肯定要失败,就向唐朝求和,双方于是收兵回国,唐朝的西南边境又趋于安宁。
回到吐蕃以后,松赞干布与唐朝结亲的念头仍然不消,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备下厚礼,再派使者到长安求亲。这次唐太宗从国家安宁的角度考虑,答应将24岁的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示唐朝对吐蕃的友好。641年,文成公主带着包括茶叶、谷物、果品及蔬菜种子在内的丰富嫁妆,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向吐蕃进发。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文成公主一行,并在那里和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礼结束后,文成公主随松赞干布来到逻些城,住入了专门为她建造的一座仿唐风格的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许多原来吐蕃没有的植物因她的到来而在这里扎下了根,茶叶的种植和饮用也由此被吐蕃人接受。由于吐蕃人的食物以肉类和乳品居多,而饮茶恰有止渴生津、解油腻、助消化之功能,所以很受僧侣和贵族的欢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茶习俗。文成公主将茶叶带到吐蕃,对当地的饮食习惯影响颇深,她使藏人成为宁可三日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