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茶识水
谷中春日暖,渐忆掇茶英。
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
松花飘鼎泛,兰气入瓯轻。
饮罢闲无事,扪萝溪上行。
以上这首咏茶的诗词出自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中李党之领袖李德裕之手,名为《忆茗芽》。该诗行文流畅,清新自然,表达了作者饮茶时的愉悦心情和淡泊超脱的情怀,透露出了他爱茶、恋茶的真实情感。
李德裕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籍赵郡(今河北赵县),其父李吉甫在唐宪宗在位时曾任宰相之职。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李德裕以监察御史充翰林学士,荫补校书郎,拜监察御史。他一生历经穆、敬、文、武四朝(821—846年),先后外任浙西、郑滑、剑南西川和淮南等镇观察使、节度使;在朝中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兵部侍郎、兵部尚书、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等职,是一位颇有官缘同时也颇会为官的封建官僚。李德裕出身世家,本人又精通《汉书》及《左氏春秋》,文采亦有过人之处,因而对那些靠科举入仕的官员极为鄙视,认为他们只会应试,根本不具备治国安邦的才能。李德裕政治生涯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同科举出身的牛僧孺等人的争斗当中,直到最后被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区东),客死异乡。身为一代名相,李德裕一直都处在明争暗斗的旋涡中,在如此环境下仍能保持一种雍容闲逸的洒脱心境,悠然品茶咏诗,陶醉茗中,可见他是一位真正的爱茶之士。
明代 文徵明绘《松下观泉图》
水质的好坏是能否烹煮出上好茶汤的关键,因此,嗜茶者大多很注意对水质的评鉴。从古到今,评鉴水质优劣的专著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以下几本:唐代张又新编著的《煎茶水记》是发行较早的茶书之一,这本书原名为《水经》,为防止和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混淆,才改为此名。《煎茶水记》全书仅950多字,主要内容是评定天下之水的等级。后来关于天下第一水的争论,即由此书最先挑起。苏廙的《十六汤品》是唐代另一本评水的茶书,此书对水的评鉴较为详细,它把水按照煮水的老嫩程度分为三品,按照注茶的急缓程度分为三品,再按茶器的优劣程度分为五品,又按煮茶的薪材分为五品,可见对水的讲究已经极深。发行于1554年的《煮泉小品》是明代茶书中的精品,该书的作者为田艺蘅。全书分为十节,分别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和绪谈,从书中所讲的内容看,这是一本将烹茶艺术系统化了的重要著作。除以上几本书籍,明人徐献忠撰写的《水品》也是历史上较有名的评水专著。《水品》分上下两卷,上卷有源、清、流、甘、寒、品杂说等章节,阐述的是有关烹茶之水的理论,下卷则主要描述了最适宜烹茶的天下名水,其内容之翔实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明代 文徵明绘《听泉图》
64.2厘米×30厘米。款题:“独有幽人心不竞,坐听寒玉竟迟留”。
现在流传的与李德裕相关的茶事很多,最著名的是他神辨建业水和以井换泉的故事。
李德裕神辨江水的传说出自五代南唐尉迟偓的《中朝故事》中,说的是他在京为官期间,他的一位好友要去京口(今江苏镇江)办事。临行之前,李德裕特地将朋友找来,让他回来时务必到金山下的扬子江中,取一壶烹茶的江水。朋友到京口办完公务,依照计划乘船顺扬子江而上,往京城长安进发。一路之上,这位朋友只顾尽情浏览沿江美景,把李德裕的托付早忘到了脑后,直到船至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时才忽然想起。此时朋友的船早已超过金山,再返回去取水已不可能。他想,反正这里离金山相距也不遥远,水质也应该差不到哪里,便自作主张地从石头城下的江中汲取江水一壶,回京城后当作金山下的扬子江水送到李德裕手中。李德裕见朋友已将江水取回非常高兴,立刻吩咐家人备好茶具,生起炉灶,开始煮水烹茶。茶烹好后,李德裕迫不及待地先尝了一口,转瞬间便将眉头皱起。他摇着头对朋友说:“你取到的肯定不是来自金山脚下的水,从口味上分析,应该是取自建业石头城下。”朋友听了大为惊讶,赶忙把自己观景误事的情况对李德裕如实坦白,问他如何分辨出了二者的不同。李德裕得意地笑道:“金山脚下的江水和石头城下的江水虽然相距不远,但因流速、水宽的不同,水的质地便会发生变化,这不是你们这些不知茶的人能懂的啊。”朋友听后,不由大为感慨,李德裕懂茶识水的传奇也借着此事很快传了出去。
李德裕爱茶识水,他平时烹茶的用水也极为讲究。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水味甘质轻,为水中极品,深得爱茶之士的喜爱,只是一般人很少能有取到的机会,李德裕贵为当朝宰相,当然有别人不具备的条件。为了能常用惠山泉水烹茶,他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无锡到长安的大道上设置递水驿站,令无锡地方官员盛惠泉水于大坛之中,远行千里运到长安,以满足自己的雅兴。当时长安城里有一位高僧,他看到李德裕此举不仅劳民伤财,还引来沿途百姓的众多怨言,便只身前往相府,直言对李千里取水的不满,认为此举有损他的名声。李德裕辩解道:“每个人都会有嗜好,我只是爱茶而已,稍稍用权势取一些水,满足一下自己的雅兴,这比用权势做其他的坏事要好得多了。”高僧听了李德裕所言微微一笑,似乎早有准备,他说:“惠山之泉虽有天下第二泉之美誉,但经长途运输,其味早失,既然你爱茶识水,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取水的地方,现在长安城内昊天观中有一口井,其水与惠山泉水水脉相通,可取来一用。”在高僧的劝说下,李德裕率众来到昊天观内,当众取出井水,果然是无与伦比的甘甜。为了一试高僧所说此水与惠山泉水同脉的真伪,李德裕让下人找十个瓷瓶,其中两个装了惠山泉水和昊天观内的泉水,另八个装了普通的泉水,然后将瓷瓶混放,请高僧辨别。高僧一一品过,马上拿出了装有惠山泉水和昊天观泉水的瓶子,令人惊讶不已,李德裕当场表示不再从无锡运水,取消了沿途设立的“水递”。
明代 仇英绘《松亭试泉图》
128.1厘米×61厘米。图中有士人与童子舔息亭中,一童临溪汲水,以备烹茶。烹煮好茶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水,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酒一样重要。与名酒大多有名泉相伴一样,名茶也大多由名水助力。古人公认最佳的烹茶之水数不胜数,大概的排列顺序如下:江州庐山康王洞帘水第一;常州无锡县惠山石泉第二;蕲州兰溪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蛤蟆口水第四;苏州虎丘寺石泉第五;江州庐山招贤寺下石桥潭水第六;扬州扬子江中泠水第七;洪州西山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淮水源第九;江州庐山顶龙池水第十;润州丹阳县观音寺井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流中泠水第十三;归州玉虚洞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谷水第十五;苏州吴松江水第十六;台州天台西南峰瀑布水第十七;彬州园泉水第十八;严州桐庐江严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清代 金廷标绘《品泉图》
画中明月高挂,一文士坐于溪边垂曲树干上啜茗,状至悠闲;一童蹲踞溪石汲水,一童竹炉燃炭;另有竹炉、茶壶、四层提篮(挑盒)、水罐、水勺、茗碗等诸多烹茶道具。
这位高僧无疑也是一位茶中高手,其品水之功力较李德裕似乎还要高出一筹。无锡与长安远隔千里,绝不可能有相通的水脉,如果稍做思考,就不难发现高僧话里的破绽。李德裕身为宰相,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实际上李德裕听了高僧关于运水劳民的话之后,已经有了取消取水命令的打算,当众试水只是他需要的一个在众人面前下坡的台阶而已。当然,昊天观内泉水品质的不凡也是让他下此决心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