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妙对

朱元璋的妙对

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一位与茶有缘的帝王中人。清代赵翼所著的《檐曝杂记》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夜晚,朱元璋读罢经史,毫无睡意,突然心血来潮,换上便服出宫来到国子监,想看看莘莘学子是否在认真读书。他东看看西瞧瞧,走了一圈感到满意,最后来到厨房。当班的厨师不认识皇上,见他走得有些气喘,便端来座椅让他休息,又泡上一杯香茶请他品尝。朱元璋看到茶水青翠凝碧,呷了一口,便觉香醇沁脾,说:“此茶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莫不是顾渚芽茶?”厨师一听,高兴地说:“你还真会品赏,这茶正是我家乡吴兴山中明月峡所产。”朱元璋也笑道:“我最喜欢顾渚茶,听说明月峡所生的茶尤为绝品,今日一啜,果然名不虚传。”朱元璋一边品茗,一边聊天,心中非常高兴,立即命令侍从火速回宫,取来一套华贵的绫罗衣冠,赏给厨师。厨师受宠若惊,慌忙跪地谢恩,连呼“万岁,万万岁”。皇上深夜驾临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国子监,官员和贡生们纷纷出来跪拜迎驾。朱元璋的听觉十分灵敏,在一片奉承颂美声中,看到一个贡生在厨师肩上一拍,轻声吟道:“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朱元璋听了并不生气,信步走到这个贡生跟前,也拍了拍他的肩,笑着吟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

朱元璋正需一杯清茶以解渴休息时,品尝到了他喜欢的顾渚茶,自然龙颜大悦,大概是茶助诗思,便在国子监这帮贡生面前卖弄起诗句来,这饮茶吟诗,正切合了他检阅国子监后的得意心情。朱元璋夜探国子监,为丰富多彩的茶叶传说又添了一道香茗,但他对茶的贡献当然不只是添一则趣事这样简单,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的举措才是让他名扬茶界的主要原因。

朱元璋在位的明代是中国茶叶发展史上继唐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时代,明代不仅完成了科学制茶的炒青工艺,还奠定了各种茶类逐渐形成的基础,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朱元璋提倡的散茶不是明人的发明,至少在唐代,就已产生经过加工的散茶,中唐诗人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斯须炒成满室香”,就点明山僧所制的茶是炒青散茶。但唐宋是以饼茶为主流,散茶只是饼茶制作工艺的省略,尚未形成自己独特完备的生产工艺。元代已出现“重散略饼”的趋势,元代王祯《农书》中针对饼茶说“此品惟充贡献,民间罕见之”,足见饼茶制作到元代已开始降温。王祯还记载了元代制茶的蒸青法:将采摘的茶叶放入釜甑中微蒸,蒸得生熟得当,然后放到席箔上摊凉,趁湿用手揉捻,再用小火均匀地焙干。当然,元代时散茶虽已产生,但未普及,仍处于饼茶和散茶杂用共存的状态,即便饮用散茶,也还是碾成茶末,依然是唐宋饮茶遗风。到了明代,至少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前,四方进贡贡茶依然是饼茶,《续文献通考》就记载云:“洪武二十四年,敕进茶,必碾而揉之,压以银板,为大小龙团。”清代史梦兰《全史宫词》说朱元璋夜读经史以茶助读,云“夜静炉香绕玉阑,清茶闲品小龙团”,饮的还是小龙团饼茶。朱元璋出身贫寒,从一个放牛娃到大明开国皇帝,看到奢豪的饼茶制作,加重百姓负担,而且饼茶的煎饮法又颇为复杂,为了提倡节俭,朱元璋作了制茶和饮茶的改革,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正式下诏停止制造饼茶龙团,“惟令采芽茶以进”。皇权的干预,正是饼茶衰微、散茶崛起的必然结果,这使散茶加工和瀹饮风尚兴起。朱元璋以帝王之尊,促进了以散茶取代饼茶、以瀹饮法代替煎茶法这一变化过程,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饼茶制造及其饮法日趋衰落,而散茶加工及其品饮风尚日盛,品饮散茶之风一时遍及朝野。从明代开始,时至今日,明代开创的瀹饮法成为正宗的饮茶法,一直为人沿用,实乃后世之宗。

明太祖半身像

101.6厘米×65.4厘米。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朱元璋画像的故事。朱元璋称帝后召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个画师把朱元璋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朱元璋大怒,把画师推出去斩了;第二个画师把朱元璋画成美男子,一表人才,朱元璋觉得画的不是自己,将第二个画师也杀了;第三个画师揣摩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将朱元璋的脸型描摹得与真人差不多,其他部位跟着感觉走,朱元璋看了,很高兴,觉得画像满脸仁慈,又不失帝王之威,龙颜大悦,奖赏了第三个画师。那么朱元璋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呢?据《明史·太祖本纪》描述,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从这四句模棱两可的话中,后人演绎出许多说法。

明代 景德镇窑青花走马杯 5.4厘米×6.7厘米。此杯适合日本煎茶使用,应该是专为出口日本制作。

由朱元璋推动的饮茶法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茶叶中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紧压茶)六大茶类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明清两代成为传统制茶技术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随着饮茶从烦琐的制作和饮用中解放出来,不仅使茶叶生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而且也使茶叶深入普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逐渐与社会生活、民情风俗、人生礼仪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被后人认为是茶业发展的功臣,是一位奠定今日饮茶格局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