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冠上的乌纱

茶冠上的乌纱

苏东坡以茶说事,使小小的盅茶里也荡出了智慧的波纹。苏东坡之后,北宋的朝中又出了一位在茶中用足了智慧的高手,他就是徽宗赵佶当政时一名叫郑可简的大臣。这位大臣以茶铺道,一路高升,竟升到了秘阁修撰的位置上,可谓做足了茶中的文章。

郑可简原先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漕臣,整天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胡思乱想,却总是掀不起一点涟漪,从来没有哪个像样的官把他看在眼里。在别人看来,郑可简没一点能耐,可以说什么都不是,但郑本人却从来不这样想,他做梦都想看升官发财。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郑可简整日挖空心思地琢磨,后来他听说徽宗爱茶成癖,心里不由一动,就从这上面打起了主意。于是,他调动所有关系,遍访名山大川,开始寻找好茶和制作好茶的方法。几年过去了,他的工夫终于得到了回报,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他找人制出了一种叫作银线水芽的名茶,托人送给徽宗品尝。银线水芽也叫作龙团胜雪,做工极为考究,熊蕃在其所著的《宣和北苑贡茶录》中说这种茶是“将已拣熟芽再别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而成的,成茶后“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为茗中极品。银线水芽造价高得令人咋舌,成茶后可达每罐“三十千”,按宋朝的物价折算,能买粮一百万石,恰好为宰相一年的俸禄。这样高级的茶效果当然不会太差,据说宋徽宗品尝到郑可简的银线水芽后龙颜大悦,马上让人记下了送茶之人的名字,以备日后可随时品用,郑可简终于找到了接近皇上的机会。

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后,郑可简的官运便一路顺畅起来。在官场混迹多年的郑可简明白,在当时的朝廷,生杀大权都由太师蔡京把持,蔡京的态度是升官发财的主要因素。于是,他又开始接近蔡京,所用的手段仍然是送茶。蔡京是北宋末年有名的权臣,他操纵朝事的本领比唐代的杨国忠有过之而无不及。宋徽宗时,蔡京以太师的身份统领三省事务,可以在家里治理公务,由此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据说在蔡京住处的便室里,专门设有一张操办公私事务的案几,案上除了放着笔墨砚台等物,还有几十张三寸宽的玉版纸。在蔡京的家中,这几张玉版纸并不起眼,却能生出天大的响动,随便落在这些纸上的几个毛笔字,就能决定大宋的好多事情,皇上圣旨里任命官员的许多文字,就是从这些纸上摘出。郑可简弄明白了里边的玄妙后,便开始打起了这种纸条的主意。几经周折,他派人送去的新茶和书信摆上了蔡京的案几,作为回报,蔡京也爽快地在纸上写下了“秘撰运副”的文字。郑可简用香茶叩门,如愿爬上了秘阁修撰、转运副使的官位。

宋代 张训礼绘《围炉博古图》

138厘米×72.7厘米。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画中几个文人正博古论今,其中背靠扶手椅上的文士手作研磨状,旁边有侍者捧执壶,类似为点茶备茶。

郑可简升官有道,成了朝廷要员,郑家的人也都瞅上了茶道这条捷径。郑可简有个侄子,名叫郑千里,他想效仿叔叔的方法,便不辞辛苦到各地钻山穿谷,想找出一种可与银线水芽争胜的名品。历经千难万险之后,他终于访得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郑可简听说这件事情后,马上施展手段,将“朱草”骗到手里,然后让其儿子郑待问立即把茶进贡到宫里。因献茶有功,郑待问乌纱罩顶,也吃上了官家的俸禄。献茶升官后,郑待问衣锦还乡,在家里摆下盛宴,招来四方宾朋庆贺。酒席宴上,郑待问踌躇满志,想起父子升官的经历,不由发出了“一门侥幸”的感叹,正当众人还在回味这句感叹意思的时候,被夺去“朱草”的郑千里愤愤不平地以“千里埋怨”作了回应。宴席上的人们听了郑千里的回应,只能装聋作哑,连连称赞此对对得妙极,夸二人都是好的文采。

郑可简郑待问父子双双因贡茶得官,在当时被当作一段奇闻逸事广为流传,因此也留下了“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的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