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一论道

道一论道

自古以来,茶道与禅道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茶可醒智提神,帮助消食,抑制性欲,很适合禅者静坐、敛心,参禅悟道,所以很早以前就被佛门弟子视为修行时的最佳饮品。中国古代有记载的最早饮茶的僧人出现在东晋,《晋书·艺术传》中说,“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单道开曾在东晋时的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他所饮用的掺有多种果品的那种叫茶苏的饮料正是当时最正宗的茶汤。自单道开始,僧人与茶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唐代,由著名僧人皎然最先提出的品茶与悟道相结合的茶道一说逐渐被人接受,诸多以茶喻道的禅宗公案开始流行于世,其中以唐代居士庞蕴与马祖道一禅师的论道典故最为著名。

庞蕴的祖籍为湖南衡阳,字道玄,一生潜心参禅,是一位热衷禅道的居士。804年至820年间,庞蕴曾带全家移居湖北襄阳,躬耕于鹿门山下,故被后人称为襄阳居士。据南宋普济编纂的《五灯会元》卷三记载,庞蕴为悟得禅旨,曾专程去向当时最有名的高僧道一禅师请教。在道一的禅室,庞蕴先谈起他之前向另一位叫石头的禅师问禅的经历,说他以“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向石头讨教,石头禅师听到问话后不作回答,竟然伸手遮掩他的嘴巴。庞蕴说:“我有些不解,想跟道一禅师请教,不知石头禅师的意思究竟是什么。”道一听了面无表情,端起茶盏轻轻啜上一口,同样不予回答。庞蕴停了一停,又问:“那么,不与万事万物为伴侣的是什么人?”道一端起茶盏,轻轻品饮一口,缓缓说道:“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就对你说。” 庞蕴沉思片刻,笑了,说道:“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

明代 陈洪绶绘《品茶图》

此画又称《停琴啜茗图》。图中主人(疑为陈老莲自画像)正在与客人品茶,旁边置茶炉壶具。

明代 居节绘《品茶图》

107.1厘米×28.9厘米。图中所绘场景为几个好朋友在品啜雨前茶。

日本室町时代 佚名绘《灵昭女图》

97.6厘米×37.2厘米。唐代禅门居士庞蕴的女儿。庞蕴被誉称为达摩东来开立禅宗之后“白衣居士第一人”,素有“东土维摩”之称。据传,庞蕴与家人谈到学佛的难易,庞灵昭答:“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

庞蕴与道一论道说禅,问答之间玄机重重,似乎很难理解。事实上他们所问所答都只是禅宗论道的表现形式,不能从现实中求得解释。庞蕴在此提出问题的意思是:唯一绝对的境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而道一回答的“一口吸尽西江水”这样的句子也不能按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在道一的意念中,一碗茶水就如西江之水,包孕着天地乾坤,如果能一口喝尽一碗茶,世间万物便尽在胸中,当然也就领悟到了禅旨。如果硬要把道一禅师的回答解释一下,大概的意思是说:将西江水这个包孕了人世间一切相对之物一口吞掉,超越困扰人世的利害、得失、大小、是非等相对世界,不再为任何一件世俗的小事喜忧或烦恼,你才能领悟到绝对的世界,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凌驾在一切相对事物之上的“无” 的境界。只有领悟了“无”的境界,认识到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禅宗真境。庞蕴顿悟的禅旨正在于此。

禅师道一以茶论道,终使居士庞蕴顿悟,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由这件公案可以看出,从茶中体味禅机,借茶悟道的参禅方法,在唐代时已被参禅者广泛接受。茶是一种客观物质,但通过品茶者的体验,这些看得见、闻得到、品得出的茶汤,就可以变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清静”的感受,这一切正是参禅者所追求的从“有”到“无”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