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代酒的典故

以茶代酒的典故

三国时期是我国茶业由西向东传播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时,茶叶的种植和饮用在我国的南北方都已形成规模,茶水不再是受人歧视的“水厄”。三国时的魏蜀吴都有饮茶的习惯,但相对而言,植茶历史稍长的东吴饮茶之风更为盛行,相关的茶事也更多一些,以茶代酒的典故就出自东吴末代国王孙皓的身上。

生于242年的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曾被封为乌程侯,其父孙和也曾做过南阳王。264年,吴王孙休病故,丞相濮阳兴见魏国已经攻灭蜀汉,东吴成为下一个被灭的目标,而太子孙弯又年纪太小,难以担当保卫国家的大任,便立孙皓为帝,改年号为“元兴”。孙皓是一个专横残暴、奢侈荒淫的国王,他宠信佞臣岑昏,整天饮酒作乐,很快便失掉了民心。在位期间,孙皓经常举行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上,孙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凡参加者至少要喝酒七升,而且每次斟满杯后,要举杯一饮而尽,并亮杯说干,喝不下者就令卫兵硬灌。当时的东吴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大臣,名叫韦曜,是孙皓最受宠爱的臣子之一。韦曜不会饮酒,二升酒下肚便会烂醉如泥,洋相百出,根本不可能完成七升的定量。为了能让他蒙混过关,孙皓专门吩咐倒酒的侍臣准备好清茶,在为韦曜斟酒时就以茶水替换。这样做了以后,不胜酒力的韦曜再也不必为酒宴上的七升酒而发愁,每每举杯畅饮,比会喝酒的人还要痛快,只是人们尚不清楚,他不过是以茶代酒而已。

西汉早期 螭纹鐎

高13.7厘米。鐎斗流行于两汉魏晋,至唐宋逐渐消失,成为收藏把玩器具。其用途有多种说法,一是温酒器,二是敲击警众的器皿,还有学者认为是煮茶的用具。

唐代 吸杯

酒器。图中类似柄的是一根吸管,饮酒人可以用此吸管将杯中酒吸入口内,故名“吸杯”。唐人戴叔伦《南野》一诗有云“茶烹松火红,酒吸荷叶绿”。

韦曜以茶代酒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此后,以茶代酒一词还被许多的文人名士拿来一用,成为酒宴之上人们常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并逐渐成为一个很雅的词汇。宋代大书画家米芾38岁时,曾应当时湖州知州林希之邀,赴游苕溪小住,受到朋友们的热情款待,每天酒肴不断。一段时间下来,早已不胜酒力的米芾终于感到了不适,可朋友们的盛情依然难却。无奈之下,米芾只得学韦曜玩起了“以茶代酒”的雅事,结果既不误朋友们饮酒赋诗的雅兴,又避免了对自己的身体的伤害,落了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近代 俞明绘《米芾拜石图》轴 177.2厘米×46厘米。

韦曜受孙皓如此厚爱,说起来也算不枉忠君一场,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开始不妙。韦曜受孙皓命修《吴书》,孙皓想为自己的父亲孙和立本纪,执拗的韦曜以孙和没有登帝位为由表示不能同意,认为只可立传。为此事孙皓暗中对韦曜产生了不满,二人的摩擦由此开始,韦曜渐渐失去了孙皓的宠信,以茶代酒的待遇也慢慢取消。不久,曾经对韦曜非常器重的孙皓终于找了个理由,将这位博学多才的江东名士推出去斩首,家人也遭到了流放零陵的结果,使这段颇为雅致的典故以血腥的结尾告终。

残暴的孙皓以血腥的杀戮维护了自己不容挑战的权威,却没能维护好祖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280年,已取代魏国的西晋兵分六路攻吴,很快攻入吴国腹地。当年3月,晋将王浚的水师首先逼近建业,曾经风光无限的孙皓走投无路,只得仿效刘禅,率领残存的文武百官,带着东吴的户籍图册,出城降晋。283年,投降后被晋武帝司马炎封为归命侯的孙皓病死于洛阳,终年4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