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的富贵
风靡全国的饮茶之风大约盛行于唐代,在此之前,饮茶的习俗只限定在四川和江南的广大地区,北方的认识则相对落后,一直没有形成有规模的植茶饮茶的风气。茶叶从唐代开始盛行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绝对不可忽视,那就是隋文帝杨坚的推崇。
隋文帝杨坚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大贵族,袭隋国公。581年,北周政事混乱,他趁机逼迫年幼的周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建立了隋朝。当了皇帝的杨坚基本算是一个开明的君主,他目睹了北周统治者的施政暴行,十分清楚这种行为对国家的伤害,因此当政后首先废除了残酷的刑罚,推广了均田制,使国家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使大隋朝的江山基础牢固,世代相传,杨坚还时时告诫自己谨慎处理政事,并大力提倡节俭办事,廉政治国,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在推行节俭廉政治国方针的过程中,杨坚处处以身作则,决不搞特殊。一次杨坚得了痢疾,太医开出的药方中需要一两胡椒,宫人们寻遍了宫中的每一个地方,竟然都没有找到——因为杨坚曾经说过,可用可不用的东西就尽量不用,所以谁都没有储存这种本来不算太奢侈的东西。为了给百姓做出榜样,杨坚所用的物品能修就修,决不为了个人的体面而多浪费一两银子。有一年关中逢遇灾年,百姓无粮可吃,就用米糠拌了豆粉充饥。杨坚看到这种情况,就专门让人把这种难以下咽的食物拿来给朝臣们看,并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下诏这期间所有的人都不许吃酒肉,以表对百姓体恤之情,从而受到了更多的拥戴。
清代 姚文翰绘《隋文帝像》
杨坚,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人,隋代开国皇帝,谥号文帝,庙号高祖,在位23年。杨坚于西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癸丑夜(541年7月27日)生于冯翊般若寺,杨坚是西魏随国公、北周柱国、大司空杨忠之子,北周时曾官拜骠骑大将军,又封为大兴郡公,后袭父爵柱国,长女嫁北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大象三年(581)二月十四日,隋王杨坚“顺应人心” 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让出皇位,于是北周静帝下诏禅让,移居其他宫殿,杨坚便以“受禅”的名义篡位称帝,受册、玉玺,改戴纱帽、身穿黄袍;入御临光殿,改国号为隋,定都大兴。
但就是这样一位以节俭著称的帝王,对待茶的态度却一反常规——他曾经拿出大量的金钱赏赐了一位献茶和尚,其付出之多让人简直难以置信。而让他这样做的原因则是这位和尚用茶治好了他的头疼病。
隋文帝杨坚治头疾的故事最早见于《隋书》中,说有一天夜里杨坚在梦中见到一位神人,这位神人和杨坚交谈之后,竟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后杨坚便患上了头疾,整天疼痛难忍,苦不堪言。为了治好头疼的毛病,杨坚找遍了朝廷内外的所有名医,却没有一个人能医治成功。有一天,杨坚遇到一位和尚,和尚给他号过脉后,便建议服用茶水治病,还特意拿出上好的茶叶,让宫人快去烹煮。服过和尚的茶水后,杨坚的头疼之症果然减轻了不少,再服几次,病竟然全好了。大喜之下,隋文帝一边让人将茶叶常奉宫内,以便随时饮用,一边下令重赏和尚,赏赐的珍宝竟然得用车载才能带走。和尚送茶有功,得到了车载不动的富贵,也使茶的地位从尴尬的酪奴一跃成为受人尊崇的上等饮品,采掇种植茶叶一时间成为时尚,以至于有了“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的说法。其大意是:要想出人头地,取得富贵,与其苦心钻研《春秋》,演绎谶书《河图》,还不如送一车茶叶来得快。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认识这时已发生了巨变。
茶盏金缮修复
金缮修复是一种陶瓷修补技法,源自日本,糅合了极为博大的中国传统漆艺以及日本莳绘工艺技法,使用混有金、银或者铂粉末的烤漆方法,修复一些破碎的陶瓷作品。金缮修复正在越来越让大众接受。当时,日本在宋盏极其精致完美的状态下,创造了众多“不完美” 的茶具,追求那种“不完美亦是一种美”的境界。金缮修复工艺出现后,有很多茶家专门将盏敲裂重新修复,进而追求这种“残缺之美”。我们特从世界各大博物馆遴选了部分金缮修复的茶盏,让大家欣赏。
唐五代 茶碗
6.2厘米×13.2厘米。
北宋 定窑黑釉瓷盏
直径18.4厘米。
宋代 钧瓷盏
直径18.4厘米。
宋代 兔毫盏
7.9厘米×16.5厘米。
南宋 龙泉窑青瓷茶碗
4.8厘米×12.7厘米。
凭借隋文帝杨坚的推崇,曾经是水厄代称的茶叶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发展契机。589年,晋王杨广率军攻破陈都建康,将陈后主陈叔宝及张孔两位贵妃一并俘获,结束了延续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使各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风俗迅速得以交融,茶这种嫩绿清爽的饮品也终于得到了向全国漫延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