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自有真味
唐代名相李德裕神辨江水的故事流传千古,到今天仍然是爱茶之士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李德裕死后几百年的北宋,又一位爱茶懂茶的宰相登上了历史舞台,发生在他身上的茶事与李德裕相比,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的地方,他就是有“拗相公” 之称的北宋名相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因受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出生于北宋一个小官吏家庭,小时候爱好读书,记忆超群,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开始步入仕途,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即位之初,即诏王安石任江宁知府,不久又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他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积极推行新法,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政治家之一。
王安石
选自明万历汪廷讷撰《人镜阳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熙宁变法时,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为“三不足”之说。司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过、自信太厚,王安石复书抗议,二人从此画地绝交。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又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同年十一月有彗星出现于天,曹太皇太后与高太后在宋神宗前哭泣说:“王安石乱天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爱子王雱(pāng)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宋神宗驾崩后,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熙宁变法”以司马光的“元祐更化”结束。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在江宁府的半山园去世,宋哲宗赵煦追赠王安石为太傅,并命中书舍人苏轼撰写《王安石赠太傅》的“制词”。王安石曾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阳羡茶治疗痰火之症。
东坡提梁壶 现代茶语轩李建泉收藏。
明代 文徵明绘《茶事图》
该画笔墨清秀,诗文书画相合,描绘了一幅空山寂寂、翠色拂人的诗意画境。草堂之上,一位隐士独坐凝览,神态安然;右边侧屋,一童子静心候火煮茶。画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咏》诗。
与王安石有关的茶事不是很多,流传至今的主要有两则,其中一则与唐代名相李德裕相似,与宋代名士苏东坡有关,可谓事中皆雅士,人雅事也雅。
这则茶事也与辨水有关,说的是王安石老年时患有痰火之症,虽经多方医治,仍难以除根。有一次,太医院一位名医给他开了个偏方,嘱咐他用长江瞿塘中峡水煎烹阳羡茶,说这样连续服用一段时间,即可去除顽症。拿到药方后,王安石想起好友苏东坡是蜀地人,便托他为自己找水,称“倘尊眷往来之便,将埋塘中峡水攒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苏东坡回乡省亲,归来时亲自带着采取的江水来见王安石。水瓮抬进书房,王安石小心地打开纸封.命下人在茶灶中生起柴火,开始用上等的器具汲水烹茶。他先将一小撮阳羡茶投入白瓷定窑碗中,候水如蟹眼,注入碗中,过了好久,碗中才现出茶色。王安石的眉头便皱了起来,问苏东坡道:“这水取于何处?”苏东坡说:“是从瞿塘中峡取来的呀。”王安石再仔细观察一番,说道:“这肯定是瞿塘下峡的水,怎么能冒充中峡水呢?”苏东坡大惊,忙请教王安石是怎样看出破绽的。王安石说:“虽然都是瞿塘之水,但上峡之水性急,下峡则太缓,只有中峡水缓急相半。太医认为我的病可用阳羡茶治愈,但用上峡水煎茶味太浓,下峡水煎则又显淡,只有中峡水才恰到好处。刚才煎茶时茶色半晌方出,一看就知道是下峡水了。”苏东坡听了王安石的解释,连忙起身谢罪,对王安石的辨水水平大为叹服。
王安石以目观水,不用舌辨即知江水品质,其功夫比李德裕似乎更胜一筹。但是,较早前发生在他身上的另一件茶事则又让人大惑不解。那件茶事发生在王安石做翰林学士的时候,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是北宋著名的点茶大师蔡襄。一天,王安石到蔡襄府上拜访,久仰王安石大名的蔡襄亲自洗涤茶具,烹水点茶,以“极品茶”招待这位看上去前途无量的后辈,希望能得到王安石的认同。茶具端上案几,企望得到赞许的蔡襄看到了让他不敢相信的一幕,王安石竟然从夹袋里掏出一包名叫“清风散”的药,投入茶盏中,把茶中的极品当作了下药的水来饮。一时间,蔡襄被惊得目瞪口呆,王安石却怡然自得,边喝边慢声称赞茶好。蔡襄见此状况,唯有苦笑而已,只能“且叹公之真率也”(见《墨客挥犀》)。
在这则故事里,王安石简直是个不懂茶的粗人,与其爱茶懂茶的名声没有一点儿相符的地方。其实身为一代名士,王安石即便不像前一则故事里那样出神入化,也不会做出以待客之上茗下药的俗举。前后两种相反的举动,只能说明王安石心态的不同。老年辨水时,王安石已贵为相国,自可直抒其意。初与蔡襄相识时,王安石官职虽还不高,但已显露出光明的政治前途,蔡襄的以茶待客分明有笼络后生的意思,对此王安石显然心如明镜,只能装傻装痴。由此可见,王安石应该是一位能真正品出茶中真味的懂茶之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