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房的白莲花

禅房的白莲花

以巍峨奇险而取胜的安徽黄山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生长在这座名山上的毛峰茶也同样名扬天下。围绕着黄山毛峰这一茶中珍品,也有一则十分有趣的故事。

传说在明朝天启年间的某一天,新任江南黟县令的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因沉醉于黄山的山水美景之中,二人不觉偏离了正常的路线,很快就迷失在了群山之中。就在他们苦苦寻找出山的路口时,一位斜挎竹篓的老和尚出现在了眼前。这位老和尚是山中一座寺院的长老,他把熊开元及书童带回寺中歇息,并以香茶招待来客。当长老为他们泡茶时,熊开元忽然发现这茶与他平时见到的茶叶大不相同,它的颜色微黄,形状像鸟雀的舌尖,“舌尖”上披着淡淡的白毫,沸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后直线升腾一尺多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色的莲花。接着,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这时茶的幽香已散满禅房。熊开元小心地端起茶盅,慢慢品上一口,顿觉清香无比。饮过茶后,熊开元特意向长老请教,才知道这茶叫黄山毛峰。第二天下山时,长老特地赠送给熊开元毛峰茶一包,同时用一葫芦灌满黄山泉水,嘱咐他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否则就不能出现白莲升腾的奇景。熊开元带茶回到县衙,恰遇在太平任知县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目睹了黄山毛峰的神奇之后,太平知县甚是惊喜,马上向熊开元要了一些,然后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上令太平知县携茶进宫表演,太平知县按照熊开元泡茶的方法认真冲泡一回,却始终不见白莲升腾。皇上大怒,欲以欺君之罪责罚,太平知县只得说出此茶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上立即传令让熊开元进京,熊开元进宫后才知道太平知县泡茶所用的只是普通的泉水,便讲明原因,请求回黄山取水。得到皇上的允许后,熊知县再次来到黄山,向长老讨得黄山泉水,带回京城表演。

明代 仇英绘《写经换茶图》(局部)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图中所讲的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写《心经》与朋友中峰明本禅师换茶的故事。图中赵孟頫身侧的侍童手上捧着似为茶包的物件走过来,而较远的地方,有侍童正蹲着煮水。中峰明本禅师为元朝僧人,西天目山住持,南宋仁宗曾赐号“广慧禅师”,并赐谥“普应国师”。

明代 钱谷绘《惠山煮泉图》

66.6厘米×33.1厘米。图中的一僧四俗喝茶论经,两人手中捧茶,茶碗无托。一个童子正在井边汲水,边上有两个童子正在树下烹茶。

在皇上和一干大臣面前,熊开元如法炮制,白莲升腾的奇观再次出现,使皇上惊喜异常。高兴之余,皇上传下圣旨,将熊开元提升为江南巡抚,让他在三日后上任。熊开元目睹了黄山毛峰择水才香的清高品质后,心中顿悟,再也不想在官场上苟且偷安,于是脱掉官服,来到黄山云谷寺做起了品茗论禅的和尚,并取法名为正志。

让熊开元顿悟禅道的黄山毛峰泡制方法奇特,其采制加工的要求也非常精细苛刻。上等的黄山毛峰必须在清明前后采摘,采摘的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俗称“麻雀嘴稍开”,这样的茶叶采下后还要当天烘制,否则便不能保持其鲜度。现在,特级的黄山毛峰已成为全国名茶之一,是众多品茗高手的盏中之物。

南宋 官窑青瓷钵式碗
高8.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