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士与赳赳武夫

文人雅士与赳赳武夫

仕者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阶层,他们一般是指做了官的知识分子。寒士一旦成仕,便有了追求雅兴的资本,雅中之雅事的品茗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他们的生活中来。因此,发生在中国仕者身上的茶事在中国茶业历史上一直流传甚广,其趣味自然也不同凡响。

同列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中的钱起和郎士元就属此类。

钱郎二人并称“钱郎”,以写诗见长,品茶也有一套。钱起有两首茶诗非常著名,在《与赵莒茶宴》一诗中,他写道:“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很明显,这里所描写的是一次醉人的茶宴,清茶烹好之际,与友人对坐竹下,品茗听蝉,洒脱怡人的意境实在难以言表。在另一首叫作《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的诗中,钱起同样写到了文人饮茶的情趣,其追求散淡、自然的心境也尽显诗中。“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从中不难看出,这时的茶已加入了文人行列,并有了十分尊崇的地位。以茶助兴,以茶结交,畅叙友情,激发文思……如此的雅兴也难怪文人们会乐此不疲。

与钱起相比,郎士元没有什么知名的茶诗,却有极为出名的饮茶故事。郎士元于天宝十五年(756年)登进士第,宝应(762—763年)初做过县官,后来又先后就任渭南尉、右拾遗及郢州刺史等职。郎士元诗风飘逸,曾习王维之风,说话也较为刻薄,经常在不经意间出口伤人。唐玄宗年间,安禄山起兵造反,一时天下大乱,战乱平定之后,藩镇割据局面就此形成,不仅不听朝廷号令,不交纳赋税钱粮,也不入朝拜见皇上,专横跋扈到了极点。坐镇河朔的田承嗣就是这样一位官员,朝中大臣对此议论颇多。有一天,大家在朝外又一次论及此事时,郎士元突然说:“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田承嗣不入朝,可谓当今三不入。”众人听了这话,都不得其解,不知他说些什么。直到听了郎士元的解释,才知道他是借“不入”说朝中的三个重臣郭子仪、马燧和田承嗣。即郭子仪尚武不懂琴,马燧粗俗不懂茶,田承嗣仗势不入朝。在这三个人之中,田承嗣霸道专横,当然没人愿打抱不平,而郭子仪和马燧却都是劳苦功高的名帅名将,人缘颇佳,所以很快就有人传话过去了。身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帅,郭子仪心胸宽广,对“郭令公不入琴”的话一笑了之,根本没有在意。而坐镇太原多年的马燧自恃劳苦功高,对“马镇西不入茶”的嘲笑非常不满,于是,他找到郎士元,特意约郎士元到家中喝茶叙情,暗中已存有比试之意。

唐代 青铜铸金高足杯 高6厘米。

在讲好的那天上午,郎士元如约而至。在郎士元没来之前,马燧已吃了好多的“古楼子”。“古楼子”是用上等的羊肉铺在大饼上,再配上椒豉和酥油,入炉烤至半熟时吃的一种食品,吃的时候必须有好茶伴食,否则难以下咽。当郎士元进门时,只吃不喝的马燧早已渴得口干舌燥,想茶想得要命,却故意装作悠闲的样子,开始跟郎士元比试喝茶。郎士元虽然常赴茶宴,但赴的都是文人的雅宴,宴间细品慢咽,讲究的是一个情趣,将军家的茶宴是什么样子却从没有领教过。二人落座之后,马遂吩咐家人先煮起阳羡茶,茶浓时以碗代盅,边煮边饮,十碗很快进肚。接着,家人又奉上紫笋茶,眨眼间又是十碗进肚。马燧一来早有准备,二来也正口渴难挨,因此这些茶水入肚竟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而郎士元身为一介书生,平时哪见过这阵势,早喝得肚胀如鼓。他实在忍受不住,几次想起身告辞,都被马燧拦住。如此反复几次,几大碗又已见底。这时的郎士元早没有雅士的风度,捂着肚子连连告饶,承认自己讲马燧不入茶讲错了,方才脱身离开。

郎士元赴完马燧茶宴回家后大病一场,好些日子连水都不敢再看到。马燧得知情况后,专门派人送去礼物慰问,二人终于和好,一段与茶有关的故事也画上了句号。郎士元马燧茶宴相斗,从场面上看郎士元狼狈不堪,应算是马燧胜了,实际上却很难评判。郎士元和马燧都善饮茶,但差异很大,郎士元注重的是品,马燧喜欢的是饮,其中体现的恰恰是文人雅士与赳赳武夫之间截然不同的茶饮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