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水的铺子

卖水的铺子

王褒的《僮约》标志着中国茶叶商业活动的开始,由此可以断定,至少从那时起,中国就有了经营茶叶的商人。伴随着茶叶种植和饮茶习俗的迅速传播,茶叶商人的数量逐渐增多,分工也日趋细致。大约在晋文帝当政时,专门经营茶水的摊贩开始出现。与此有关的记载出自《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每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由此可以看出,这位姥姥所卖的已不是采摘的叶子,而是经过烹煮之后,可拿来一饮的茶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茶摊,也是后来遍布集市的茶馆的前身。

茶馆又叫茶肆,另有茶坊、茶屋、茶摊、茶铺和茗铺等名字,具有品茗和交际的双重功能。从晋代那位姥姥开的第一个茶摊开始,它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历程。晋至唐期间的漫长岁月里,茶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广,茶馆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关记载也鲜见史料提及。到唐代,饮茶之风风行城市乡野,大规模的茶馆才相继涌现。据《封氏闻见录》说,“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从以上记载可看出,这时茶馆的交际功能还不是很大,品茗解渴是买茶者的主要目的。到北宋时,茶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茶肆和酒肆一样,遍布乡野城郭,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在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图》中,汴河两岸热闹拥挤的街市上就立有无数的酒楼和茶馆。另外,北宋的茶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体现,《水浒传》中那个为一点钱财害死武松兄长武大郎,进而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王婆也开着一处不大的茶馆。北宋灭亡后,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虽然失意于军事和政治争斗,商业却依然兴旺。南宋京都临安(今浙江杭州)茶肆云集,竞争激烈。为了招揽顾客,大小茶馆纷纷使出绝招,各种新鲜的手段层出不穷。除吆喝喊叫弹曲唱歌等手段之外,茶馆的经营品种还不时按季节变化调整,如冬天卖七宝擂茶、葱茶等,夏天则卖雪泡梅花茶等。南宋的茶馆里有些还顺便开办器乐培训班,以聚拢人气。另外,一些大型的茶馆为增加收入,还开辟了茶馆的其他功能,或为各行业及各色人等提供聚会方便,或为顾客提供色情服务,因此便有了“花茶坊”或“水茶坊”之分。茶馆经营范围的扩大,吸引了大批茶客光临,“孵茶馆”是那时人们常常挂在口头上的一个专业用语,这个叫法到今天依然被人使用,当作上茶馆的代称。

清代 沉源绘《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图中街边的茶坊写有“玉液琼浆”。茶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种称谓,但“茶” 字是用得最多的名字,也即是其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荼”字。“荼”字的字义很多,表示茶叶只是其中一项。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画,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 字,茶的意义此后便表达得更为清楚了。

比起宋代,明清的茶馆更为普及,等级也更为分明。一些大的茶馆甚至可以称得上奢华。张岱的《阳庵梦忆》中曾提到过一家叫“露兄”的茶馆,说它“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有天合之者”。“露兄”一词出自宋代米芾的诗句“茶甘露有兄”中,可见这种茶馆的茶品该是难得一见的甘霖。当然,“露兄”级的茶馆在明清毕竟是少数,大众茶馆才是百姓聚集的地方,也更具有茶馆的特性。在清代的北京城,茶馆成了旗人们最常去的地方,为了适应他们的需求,各式各样的茶馆星罗棋布,遍布于大街小巷。这时,对于经常进出茶馆的人们来说,品茗已不是主要目的,茶馆承担了更多的社交义务。这时,茶馆也不只卖茶,它所经营的商品包括瓜果、糕点、馄饨等许多种类,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茶在这时反而成了附属商品了。

王婆茶坊

明版《水浒传》插图。“王婆茶坊”出现在《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当时,茶馆也称茶坊。西门庆在王婆茶坊喝了四次四种不同的茶:第二次走进茶坊时,王婆用茶里放入乌梅煎制的“梅汤”奉上;第三次走进茶坊,是在天黑点灯之时,离第二次仅个把时辰,王婆主动递上了一碗“和合汤”的甜茶,宋代风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第四次王婆给西门庆递上的是“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第五次入茶坊,王婆边问“吃个“宽煎叶儿茶’如何?”边递上。从中可以看出茶馆的盛行与宋茶饮用的方式。

清代 周培春绘《卖茶之图》
风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