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茶渡海的禅师

携茶渡海的禅师

就在文成公主携茶入藏的唐代,以茶叶制作和品茗为标志的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使品茗饮茶成为人们崇尚的一项高雅活动。这时,从南北朝就开始的向域外输出茶叶的商贸行为也因文化的渗入而被更多的地区和人士接受,越来越多的人为此加入了将中国的茶叶介绍到世界各地的工作当中。这中间也不乏并非以营利为目的的域外文化交流使者,来自日本的最澄就是这样一位将茶文化传播到域外去的著名禅师。

最澄禅师生于767年,俗姓三津首,12岁时随近江国分寺的行表出家,19岁在东大寺受具足戒。后独自上比睿山修行,成为当时日本最著名的禅师之一。804年,最澄随日本遣唐使团乘船来到中国,在中国诸多名寺中研究佛学,同时也品尝到了各寺收藏的茗中珍品。回国时,最澄除了带走大量的佛学经典著作,还带走了许多珍稀的茶叶种子,并把它们种植在了日本的滋贺县。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寺僧便献上来自中国的茶水。天皇饮后非常高兴,便建议大力推广饮茶,中国的茶叶借此迅速传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

日本江户时代天目茶杯和包装盒

20.5厘米×18.1厘米。在日本荣西禅师入宋之前,留学僧南浦绍明将中国的径山茶宴带回日本,成为日本茶道的起源。《类聚名物考》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径山寺位于杭州城西北约五十公里处,初建于唐代,南宋时规模庞大,有僧一千七百余。径山寺茶宴在南宋时非常讲究,包括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十多道仪式程序。中国径山茶宴进入日本之后,日本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进一步发展成日本茶道。最著名的是千宗旦之子所创设的三个流派,即表千家流的不审庵、里千家流的今日庵以及武者小路千家流的官休庵,合称三千家。

日本中林千景绘《煎茶图》

196厘米×68.26厘米。图中的茶具与中国唐宋时相差无几,说明日本的茶道受中国影响极大。我们可以将图中茶具与日本实物茶具相对应观看,去寻找其中的差距。

天目茶碗
日本濑户时代(18世纪)。高12.1厘米。

日本茶具图

茶具,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泛指制茶、饮茶使用的器具。值得提出来的是,古代茶具不单指茶壶、茶杯,而是指所有泡茶过程中必备的器具,包括制茶、贮茶、饮茶等工具。日本茶具更为复杂,除了茶釜、茶入(插花瓶)和茶碗,还有挂轴、花入、香盒、风炉、炭斗、火箸、釜垫、灰器(盛灰的)等物。还有点茶所用薄茶盒、茶勺、茶刷、清水罐、水注(就是带嘴儿的水壶)、水勺、水勺筒、釜盖承、污水罐、茶巾、绢巾、茶具架等,林林总总数十种,涉及陶器、漆器、瓷器、竹器、木器、金属器皿等。我们特选取一组日本茶具图供大家欣赏。

茶叶罐
江户时代,7.6厘米×5.4厘米。

“铁槌”濑户黑茶碗
日本桃山时代。9.3厘米×12厘米。

水注
日本桃山时代。20.64厘米× 18.73厘米×17.78厘米。水注为茶道所用的冷水罐。

建水
陶瓷,日本桃山时代。27.31厘米×26.04厘米×24.45厘米。建水是茶道盛水用的容器。

水差
日本江户时代。11.4厘米×11.4厘米。茶道中用来盛放淡水冲洗茶碗或装满水壶的容器。

茶碗和茶刷
日本,3.3厘米×3.3厘米×2.6厘米。

最澄将茶叶的种植之术首先带到了日本,打下了日本种植茶叶的基础,但真正使茶文化在日本生根且发扬光大的是另一位叫荣西的日本禅师。1168年的南宋时期,身为日本临济宗鼻祖的荣西禅师在遣唐使已中断三百年后,历尽艰辛二度远赴中国求经,在归国时带回了新的茶种与栽培方法,并移植成功。

荣西禅师是一位真正的茗中高手,他根据中国寺院的饮茶方法,制定了日本的饮茶仪式,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础。荣西禅师晚年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该书被称为日本第一部茶书,书中称茶是“圣药”“万灵长寿剂”,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饮茶习惯在日本的推广。如中国的陆羽一样,荣西被尊为日本的茶祖。最澄和荣西都是茶缘颇深的域外名人,他们将茶的种植和饮用方法带回国内时,其实就是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除他们之外,宋代定居在福建泉州的阿拉伯人和明代末期进入中国海域的欧洲人也都在不同的时代将茶叶从海上运出,输入了欧洲各国,他们共同构筑了茶叶传播的海上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