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赐的红袍

御赐的红袍

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岩茶中的精品。在民间传说中,大红袍茶叶泡制的茶水曾经治好了皇后的怪病,因而一举成名,被皇上御封此名。而将此茶带回皇宫为皇后治病的人则是一位被招为驸马的新科状元。

据说这位状元当年进京赶考时,病倒在了武夷山下,山上天心庙的老方丈下山化缘时恰巧遇到了倒在了路旁的考生,就把他带回庙中。在庙里,老方丈见考生面色苍白,体瘦腹胀,便将采自山岩上的茶叶拿出来,冲泡后给考生服下。喝过茶后,这位考生慢慢从昏迷中清醒,只觉得腹胀的感觉全然没有了,人也精神了不少。在庙里住了几天后,考生身体康复,便拜别老方丈,继续赶赴京城,临走时许愿说,如果此次科考得中,一定重返故地,修整庙宇,再塑金身。到了京城后,这位考生凭着一支生花妙笔,得到皇上认可,被钦点为头名状元,不久又与公主配得良缘,成为东床驸马。春风得意之时,状元想起了当初许愿之事,便向皇上提出了还愿的请求。皇上得知实情,封他为钦差大臣,让其择日出京,赴武夷山报恩还愿。状元一行风风光光地离京南下,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武夷山下,在天心庙前停下脚步。天心庙的老方丈听到外边嘈杂的声音,慌忙出来迎接,他看到所来的钦差就是当初落难的考生,不由惊喜异常。状元进了庙门,首先问起当初所喝之物,问方丈是何种仙药。老方丈据实相告,说那根本不是什么灵丹仙草,只是山岩上生长的茶叶而已。状元听了,便让老方丈带他去看个究竟。老方丈便陪同状元从天心岩南下,绕过怪石嶙峋的山峰,再走过一条幽深的峡谷,终于看到了那三棵救了自己性命的茶树。状元认定这茶树必有神奇,便让老方丈采摘下树上的茶叶,他准备带回皇宫让皇上品尝。

明代 谢环绘《杏园雅集图》(局部)

图为明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九位内阁大臣在杨荣府邸杏园聚会的历史画面。因其故事真实可信,所以,我们选取其中绘有茶具的部分,与流传下来的明代茶具相互印证。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子茶盘里的茶碗都没有茶托,另一童子手上提着提梁壶,应该是倒茶水所用,炉里有执壶,用以保持茶水的热度。

状元来到的时候正是采茶的时节,第二天一早,老方丈就带领庙内大小和尚,披上袈裟,点起香烛,击鼓鸣钟,浩浩荡荡来到茶树所在的地方。他们一边合掌念经,一边不断喊出“茶发芽” 的喊声,喊过后才攀上石岩,采下新芽。当天夜里,老方丈找来最好的茶师,将茶叶精心焙好,装入了特制的罐中。几天后,状元留下了重修庙宇的银两,带着大队人马返京。刚进皇城,就听说皇后生病,症状与自己在武夷山下所患一模一样。于是,状元拿出刚刚制好的茶叶,冲开后让皇后服下,一会儿的工夫,皇后便感觉全身清爽,胀气顿消。皇上大喜之下,当即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去武夷山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此后,这三株茶树便成了皇家的专用茶树,皇上专门派人看管,采下的茶叶只能进贡朝廷,任何人不得私藏。因为正宗的大红袍茶只从三棵茶树上产出,所以产量极低。有人专门做过统计,被皇上御封的三株大红袍茶树每年仅能产茶7两,这也使它显得比其他的名茶更为珍贵。

明代 茶钟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中国的茶文化进入叶茶时代。明代叶茶为散条形,茶具亦改用茶壶容茶,汤壶(煮水壶)煮沸水冲泡,再注入茶杯饮用。茶杯也有所变化,将唐宋时用以击拂茶末的茶盏、茶碗体量变小,成为茶钟、茶杯。同时,我们也明白,以上绘图中没有盏托茶碗,事实上是体量较小的茶钟或茶杯。我们选一组流传下来的茶钟实物,加以与绘图相互印证。

青花莲瓣纹莲子茶钟
明代永乐年间制。

甜白暗花莲瓣纹莲子茶钟

明代宣德年间制。胎骨略厚,釉色甜白腴润。圆直口,深弧壁,小圈足,碗心内凹呈尖底状,底微凸,俗称鸡心碗,一般因其碗形颇似莲房,俗又称“莲子碗”。

霁青茶钟

明代嘉靖年间制。碗撇口,小圈足,形似宋代斗笠茶盏,口镶铜扣一圈。通体除底外均施回青釉,釉色浓艳。

青花年年丰登茶钟
明代万历年间制。

青花赤壁赋茶钟

明代,制作年间不明。碗内虽然有“永乐年制”的篆款,但疑为伪造。绘有苏东坡与友人乘舟游赤壁图与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