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风雅生活

李清照的风雅生活

李清照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父亲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爱好文学,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居婉约词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不但精通文墨,而且还是个金石考据家。他们夫妻二人早期生活安定优裕,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豪门巨富,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请假回家,就和李清照到大相国寺去。李清照是个淡于吃穿的女性,收集金石是要钱的,她就把自己的衣服拿一些到当铺里去押点儿钱,去逛金石市场。

赵明诚和李清照整天盘桓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回到家里,夫妻二人一起细细整理、欣赏。他们俩把这件事当作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清代 崔鏏绘《李清照像》 广州美术馆藏。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从那以后,李清照不用卖衣服来买古董文物了。赵明诚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朝廷的藏书阁里供职,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千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帮着赵明诚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随时整理好,使赵明诚的金石研究从未中断。

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赵明诚和李清照回到青州故乡闲居,此时他俩生活富足,衣食有余。赵明诚和李清照把他们的全部兴趣都放在从事书籍的编写上面。每得一本,夫妻俩就一起校勘鉴赏,整集签题。得到书、画、彝、鼎,更是摩挲端详,欣赏不已。有情伉俪,志同道合,于煮茶品茗,读书鉴赏的风雅生活中,度过他们最为幸福的时刻。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努力,赵明诚完成了一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叫《金石录》。

赏帖烹茶的乐趣,成就了他们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在青州闲居的时候,听说乡下有人收藏了一部唐代白居易手书佛教《愣严经》,便择日登门拜访,只见院中繁花正发,主人敬重他有“素心之馨”热情出来迎接。赵明诚得此珍贵手书,如获至宝,辞别主人,快马加鞭赶回家中,与妻子李清照共同欣赏。名书岂能无佳茗?于是夫妻二人烹名茶小龙团以助兴。他俩一边品茗啜饮,一边欣赏书法,两个痴心之人,一对风雅夫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宋代 建窑茶碗碎片 左高6.5厘米,右高6.7厘米。

这对夫妻的风雅生活,从来就没有和填词赋诗、鉴赏金石、诵读经典,品尝香茗相分开。李清照对自己的博闻强记十分自信,经常忽发奇想,以经史典故和赵明诚赌赛,赢者便可先饮香茶一杯,输者则饮白水。两人每次吃完饭,坐在归来堂上烹茶,一人说出某一典故,要对方在成堆的史书中找出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常常是夫妻双赢,双双举杯,欢声笑语不断。举杯品茗以决胜负,气氛欢悦,兴会淋漓,雅趣相投,悠闲自得,真可谓“被酒莫妨春睡重,睹书消得泼茶香”。李清照和赵明诚的这桩饮茶趣事成了中国茶史上千古流传的风流佳话,把读书与饮茶结合得最为兴味盎然。这种芮雅怡乐、妙趣横生的猜典饮茶的夫妻生活,使李清照不由从内心发出“甘心情愿在这种生活环境中过上一辈子”的祈祷。

茶在宋代成为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依托,甚至超过了唐人的美酒。宋代文人雅士中还流行一种“分茶”游戏,李清照和赵明诚对“分茶”这种游戏的赏玩也是十分内行的。所谓“分茶”,又称“茶戏”或“汤戏”“水丹青”等,具体操作是:在煮茶时,等到茶汤上浮细沫如乳,就用箸或匙搅动,使茶汤波纹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传说当时有个福全和尚,就有这种通神之艺,他在煮茶时,于汤面上幻出丰富多变的物象,成一句诗,并点四盏,就是一首绝句了,竟然使得寺庙门前日日有人登门观看他分茶出幻象的表演。李清照也是分茶能手,在她的词中就有忆及玩赏分茶的记载,《转调满庭芳》词中这样说: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摊破浣溪沙》中也写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是说不宜分茶的情况。

后来,在国家动荡的年代,要埋头整理文物或分茶取乐已经不可能了。东京被金兵攻陷的时候,李清照和赵明诚还在淄州。不久,风声越来越紧,李清照跟着赵明诚到了建康。他们把最名贵的金石图书,随身带走了十五车。后来金兵攻下青州,李清照留在老家的十几房子文物,竟被战火烧成一堆灰烬。中原沦陷后,李清照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肝肠寸断,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文物保护好。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散失的散失,被偷的被偷,只留了一些残简零篇了。随后,李清照只身漂泊于台州、温州、金华等地,境遇孤苦。李清照晚年过着孤独无依的生活,只有通过喝酒饮茶来打发寂寞难耐的岁月,此时孤身独饮茶,全没了当年猜典述诗赏识金石文物的乐趣,只有茶叶苦涩的味道久留在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