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上的故事

驼峰上的故事

除以上路线外,中国茶叶还有一条重要的传播之路,那就是通向西北的茶道。大约从唐朝开始,以茶马贸易为主的边贸互市就开始在西北地区兴起,之后历经宋、元、明、清数个朝代,规模越来越大,培养起了一个庞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市场。茶马互市的兴盛时期在唐朝和宋朝,明朝以后相对落后一些。但光从茶叶的输出量上来说,明清的茶叶输出数量不仅不比唐宋少,而且还有了很大的增长,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清,特别是清代的私营茶叶商人开始占据了茶叶输出的主导地位,从而使茶叶的贩运更为自由,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茶叶商人。

山西的大盛魁商号是明清之际最为著名的商队之一,也是茶叶通向西北部的主要传播者。

大盛魁是由三个小贩创办起来的一个大型商号,他们分别是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康熙年间,清政府在西部进行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即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的战事。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后勤供给困难,便特意准许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队伍中,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属于最不起眼的小商人,他们开始只是三个帮厨的杂役,做小商贩都是偶尔为之,根本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这三人虽然资本较少,业务也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所以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平叛成功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山西右玉的杀虎口便成了部队供应给养的必经之路。在杀虎口盘旋数日,王相卿等人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商机,便在此合伙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经过几番折腾,吉盛堂实力日渐增长,最终从杀虎口走出,发展成了归化城里的大盛魁。

对蒙贸易是大盛魁壮大之后的主要业务,因此又有“旅蒙商” 的称谓。大盛魁的经营商品“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几乎无所不包,服务对象则“上至蒙古贵族,下至草原牧民”,无所不及。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他们从归化及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再以庞大驼队运抵蒙古,从中谋取利润。仰仗强大的实力,大盛魁的经营办法与其他商号略有不同,他们规定凡买大宗货物300银两以下的,必须现银交易,而且概不讲价。如果遇到以欺骗手段进行交易的客户,大盛魁的做法就是永不再与之共事。对于一般手工业品的订货,大盛魁遵循不轻易改变供货工户的做法,从而保证了商品质量的稳定。大盛魁的经营方法十分有特点,他们一般招收的店员大多来自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当这些店员在柜上学过三年的业务和蒙语后,就会被组成小组派到蒙古。小组人员一般为两名,一名店员,另雇一名蒙民,两人骑着骆驼,带着茶叶、生烟、洋布等货物,追着蒙古包的足迹到处推销,把货物直接送到人们的手中。在夏天,雇员们卖了货物后会折换成羊回国内销售,冬天则折换成皮毛。在当时,蒙古及俄国西伯利亚一带的居民以肉食为主,为帮助消化,都把饮茶当作了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在大盛魁的对外贸易中,茶叶一直是主要的商品。早期,大盛魁和其他山西茶商的茶叶都来自福建武夷山。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福建的茶路被阻断,商人们交付不了与俄商们预约的货物,便另在湖南和湖北找到了新的茶源。为了便于茶叶运输,商人们开始把茶的叶熏蒸后压制成砖型,是为砖茶,这种茶受到了俄国商人的热烈欢迎。大盛魁装砖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一箱装36块的,名为三六茶,专销张家口旅蒙商。一箱装24块的,名为二四茶,专销归化(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蒙民最喜欢喝。另外还有一种一箱装39块的三九砖茶,占大盛魁所销砖茶的多数,这种茶每年运往蒙古、乌、科等地就有约4000箱,每箱值银十二三两,总值达五万银两左右。

兔毫盏

6.4厘米×19.1厘米。此盏是美国人Charles Fergus Binns(出生于英国,1857—1934)仿制中国宋代兔毫盏所制,可见中国茶道在世界上的影响巨大。

明末 景德镇窑青花鹿马山水茶盘

高5.3厘米。此茶盘是当时日本顾客委托制作,所以形似日本的富士山。

大盛魁商号实行的是股份制,蒙古的许多王公贵族都是它的债权人。大盛魁有一套很特别的分红办法,他们每三年分红一次,分红时除了银股、身股,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关于财神股,有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大盛魁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一次大年三十,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三人穷得连锅都揭不开了,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就在这时,一位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包裹的壮汉进了家门,向他们要饭充饥。三人见壮汉饥渴难挨,便热情接待,把仅有的一点米汤给了壮汉。壮汉喝完米汤后出门便走,包裹却留了下来。王相卿等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发现里边是一包白银。之后虽多次查访,壮汉却杳无音讯。他们便把那些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投入了商号的经营当中,很快赚得了一大笔钱,使商号得以存活。大盛魁的实力壮大后,王相卿等三人认为那银子是财神变化送的,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下来,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账”,作为护本。另外,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

关于狗股,也有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飞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况报告总号,就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结果获得了巨额利润。于是,狗也成了大盛魁的功臣。

狗股的传说还有一个版本,是说某年的一天,大盛魁商号的一位经理在经商的途中病倒,随行的只有一只善解人意的大狗。看到主人生病,这只狗立刻返回总号报信,救了这位经理的性命。为表示对狗忠诚的奖赏,此后分红时,便给狗也分了股份。

大盛魁最兴盛的时候有员工六七千人,有骆驼二万多峰,资本之雄厚很难有人能及,称得上是清代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其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古自治区、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据称,若把大盛魁的资产折算成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大道,能够从库伦一直铺到北京。

到清朝末年,沙俄对中国领土的侵吞日盛,双方关系的对立愈演愈烈,大盛魁的营业开始受到影响,逐渐显现出萧条的迹象。后来,俄国革命成功,蒙古国独立,大盛魁又丧失了在这两个地方的商业资本和商业市场。与此同时,大盛魁内部也发生了一些问题,挥霍浪费、侵吞号款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商号经济和信誉都受到了严重损害。1929年,历经风雨的大盛魁商号终于宣告倒闭,结束了它雄踞北方2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