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风雅

宋徽宗的风雅

自唐代开始,中国的茶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逐渐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形式逐渐发展成了“斗茶”,品茗较前已更具艺术性与观赏性,成为无数风雅之士引以为荣的一项生活方式。至宋代,宋太宗下诏造茶入贡,使士大夫阶层及民间饮茶之风更甚,影响也超越国界,已至“华夷蛮貊,固日饮而无厌,富贵贫贱,亦时啜而不宁”(梅尧臣《南有嘉茗赋》)的地步。到宋徽宗赵佶即位时,林立的茶肆已成为遍布城镇乡野的一道亮丽风景,从“敲打响盏歌卖”的小茶摊儿到安有妓女的“夜茶坊”应有尽有,“茶”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又与贵为天子的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宋代 佚名绘《宋徽宗赵佶半身像》

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赵佶,宋神宗十一子,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二十六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与儿子宋钦宗二帝被俘北上,北宋灭亡。宋徽宗是花鸟画的第一高手,还自创书法“瘦金书”。他在其创作的书画上使用一个类似拉长了的“天”字的花押,据说象征“天下一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花押。同时,他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茗中高手,他撰写的《茶论》(亦名《大观茶论》)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茶专著。全书共分二十篇,在此书中,宋徽宗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试、鉴品,从烹茶的水、火、具到色、味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对在北宋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做了精辟的记述与总结。宋徽宗本人就是一个点茶高手。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的一天,宋徽宗在延福宫宴请王公大臣时,就曾亲自表演点茶技艺并将点好的贡茶分给赴宴的王公大臣们饮用。

宋徽宗赵佶是北宋第八代皇帝,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即位,在位26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茗中高手,他撰写的《茶论》至今仍被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论茶专著。作为一个帝王,宋徽宗无疑是失败的,他治国无方,信任奸佞,腐败无能,荒淫奢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昏君;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才能却是有目共睹的。他精通音乐、书法、绘画和诗词,对茶艺的研究也颇有心得。大观年间(1107—1110年),由他亲笔编撰的《茶论》成书。这部被后人称为《大观茶论》的专著是宋徽宗多年精研茶艺的结晶。全书共分二十篇,记述了他写此书的目的和动机,概述了茶的性质和功效,称茶是吸收了山川日月之灵性的灵秀之物,可以舒展人的胸怀,洗涤人的烦滞,能令人在杯盏之中享受到清爽和芬芳的韵味。在《大观茶论》中,宋徽宗详尽介绍了当时饮茶之风的兴盛,并认为饮茶之风的兴盛是自己治理下的北宋繁荣兴盛的反映。在此书中,宋徽宗结合自己的经验,阐述了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试、鉴品,从烹茶的水、火、具到色、味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对在北宋盛极一时的斗茶之风做了精辟的记述与总结。《大观茶论》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一部珍贵的文献资料。

南宋 陆游作《上问台闳尊眷尺牍》

唐代著名诗人陆游亦是爱茶之人,一生以茶入诗近三百首,而且还任过福建常平茶事。此信陆游以行书写成,内容为答谢回赠友人子鱼五十尾,新茶三十胯。“胯”即为“茶饼”,是宋人形容团茶的数词,圆形称“饼”,其他造型便称为“胯”。全信释文:“游皇恐百拜。上问台闳尊眷。恭惟均纳殊祉。知监学士。幸数承教。此尝纳职状以见区区。而知监谕以职状。已溢员。势须小缓。别换文字。伏乞台照。游蒙宠寄天花果药等。仰戴恩念。何有穷已。新茶三十胯。子鱼五十尾。驰献尘渎。死罪死罪。建安有委。以命为宠。游皇恐百拜上覆。”

宋徽宗的茶论专业性极强,尤其在点茶的论述中,他的记录详尽到了每一道工序的每一个细节。在这段文字里,宋徽宗先介绍了“静而点”和“一发点”两种点茶方法,接着又介绍了斗茶时正宗的“七汤”点茶法,从注水入盏点茶时的缓急、多少、落水点,以及击拂的力度等方面入手,总结出了点茶的七种变化以及每一种变化产生的效果。七汤点茶法实际操作时用时很短,一般只需一两分钟,能在如此短暂的瞬间里体验出如此烦琐细致的一道道工序,足见宋徽宗点茶击拂技艺的高超。据当时的权臣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的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十二月的一天,宋徽宗在延福宫宴请王公大臣时,就曾亲自表演点茶技艺并将点好的贡茶分给赴宴的王公大臣们饮用。以帝王之身行如此之事,可见宋徽宗爱茶已不仅仅是一般的爱,而是已近痴迷了。

宋徽宗恋茶成痴,可惜的是,他的茗茶雅兴并没能延续多久。就在他于延福宫点茶宴请群臣七年之后,即靖康二年(1127年),盘踞在北方的金人兵临城下,宋徽宗和已接任新皇帝的儿子钦宗都成了金人的俘虏,被押解回金国。这位爱好广泛的风雅皇帝的所有优雅之事全都化作了逝去的旧梦。或许是出于对其艺术成就的肯定,后人对这位亡国之君并无多大的厌恶,还不时把一些富于传奇性的雅事附会在他的身上。明代慎懋官的《华夷花木考》中记载说,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押送金国的途中,经过一座冷清的寺庙,一行人进得庙中,见一位胡僧从内出来,唤童子点茶招待客人。那茶虽然简单,味道却极为鲜美,杯中香茗饮尽,还想再要一杯时,胡僧和童子已不见了踪影。有人入内相寻,见里边根本没有人住的痕迹,在竹林内的一间小屋里,他们看到了三尊石像,相貌正是刚才以茶待客的胡僧和两位童子。又是一则与茶有关的神话故事,放在才高尚雅的徽宗身上,也不算煞了风景。

宋代 茶盏

茶盏历代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唐代称为“茶碗(盌)”“茶瓯”。“茶盏(琖)”是宋代的称呼。“茶杯” 这个称呼,是进入明清之后的叫法,延续至今。宋代茶盏讲究“收敛、节制”,造型秀丽、挺拔,盏壁斜伸、碗底窄小,轻盈而优雅,很大一部分是迎合当时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点茶是在茶盏内最后完成的,需要用筅击拂茶汤,在盏面形成乳花,茶盏对茶颜色的垫托非常重要。当时有八大民窑,区分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是饶州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饶州窑。其中磁州窑在今天的河北省磁县,而历史上把北方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饶州窑即现在的景德镇窑。建窑原在福建建安(今建瓯),后迁建阳。所烧黑釉瓷器,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当时被誉为上品。我们特从世界各地博物馆藏挑选出宋代不同时期、不同窑口、不同釉色的茶盏图供大家欣赏。希望大家在欣赏其新颖别致的造型、赞叹其风格的清新高雅之余,可以从中领略出宋代茶盏所具有的美学内涵。

北宋 窑旋纹笠式盏

该盏为斗笠式小盏,侈口小足,壁深斜,小圆底,矮圈足。圈足满釉,足周部分沾沙,口沿一周无釉,芒口涩胎,胎色白。

南宋 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

口径14.92厘米。木叶纹盏制作之时,先在胎上施一层黑釉,然后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树叶上施一层淡釉,再把树叶贴在黑瓷坯体上,最终经1300度高温烧制后即成为木叶纹。木叶有半叶、一叶,也有二、三叶叠加;所用叶子有人认为是桑叶,也有人认为是菩提树叶。

宋代 龙泉窑青瓷撇口盏

此盏口沿嵌有金属扣棱,宽侈口,小圈足,呈斗笠形。撇口碗是宋代建盏采用较多的形式,碗口沿外撇,器壁由底至口逐渐侈张,形如喇叭状。

宋代 青白瓷斗笠盏

5.1厘米×16.8厘米×3.5厘米。

南宋 吉州窑褐釉剪纸贴花盏

6.7厘米×12.7厘米。此盏将剪纸贴于内壁,为剪纸贴花纹茶盏,唐宋时期颇为流行。

宋代 建窑兔毫盏

6.4厘米×11.7厘米。兔毫盏是宋代黑釉茶盏中最著名的品种,尤以福建建阳窑最佳。其中以闪银光色的细长条纹者为最佳,状如兔毛,故称兔毫盏。

南宋 磁州窑黑釉油滴茶盏

7.6厘米×19.7厘米。此盏釉面上有许多大小不一、具有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形似油滴,大者如豆,小如针尖,故名。

宋代 吉州窑玳瑁釉盏

5.1厘米×14.9厘米。

宋代 建窑黑釉兔毫盏

高6.7厘米,口径11.5厘米。

宋代 吉州窑月影梅花纹盏

口径12.1厘米。

宋代 黑釉虎皮纹盏

高4.4厘米,口径14.9厘米。

宋代 耀州窑青瓷印花菊花纹茶盏

盏内壁印饰缠枝菊纹六朵,盏心为模印菊瓣花,故名。

宋代 定窑系白釉茶盏

高5.7厘米。

南宋 哥窑灰青葵口盏

呈六瓣葵口,敞口微撇,深弧壁,矮圈足。

南宋 吉州窑乌金釉叶纹盏

高5.1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3.2厘米。

南宋 景德镇窑系印花博古花卉盏

碗六瓣花口碗,深壁弧形下收,矮圈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