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天性惟嗜茶
茶谚云:“三分解渴七分品”,其中解渴与品位之间的比例大小,是由社会发展和文化层次决定的,社会愈向前发展,饮茶人的层次愈高,品位所占的比例自然就愈大。到了唐代,士大夫加入了饮茶行列,讲究饮茶的精神享受,注重带有文化味的品位,把饮茶视作清高的雅举,饮茶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成为士大夫朝夕相伴的风雅趣事。士大夫阶层中不乏饮茶成癖之人,唐德宗时宰相李勉之子兵部员外郎李约就是一个茶迷。
李勉、李约父子两人俱为雅人,李勉酷好古琴,李约迷恋饮茶,以风雅名世,唐人笔记中多记李氏父子好琴恋茶逸事。先说说李勉其人的雅举。李勉为大唐王朝的宗室,官至宰相,封泌国公,《旧唐书·李勉传》称:“勉坦率素淡,好古尚奇,清廉简易,为宗臣之表。善鼓琴,好属诗,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 李勉身在相位二十年,以清廉出名,是个好官,堪称宗室大楷模。这位宰相还是著名的琴家,李勉好琴为世称赏。唐代李肇《唐国史补》云:
李汧公雅好琴,常斫桐,又取漆桶为之,多至数百张,求者与之。有绝代者,一名响泉,一名韵磬,自宝于家。
唐代赵璘《因话录》亦云:
李司徒汧公镇宣武,戎事之隙,以琴书为娱。自造琴,聚新旧桐材,扣之合律者,则裁而胶缀,不中者弃之。故所蓄二琴,殊绝,所谓响泉、韵磬者也。性不喜琴兼筝声,惟二宠妓曰秀奴、七七,皆聪慧善琴,兼筝与歌,时令奏之。自撰琴谱。
唐代李绰《尚书故实》亦有载:
李汧公取桐孙之精者,杂缀为之,谓之百纳琴,用蜗壳为徽,其间三面尤绝异,通谓之响泉、韵磬,弦一上可十年不断。
官方正史、野史笔记均称李勉“雅好琴”,又善制琴,其所制作的古琴响泉、韵磬,皆为中国古代名琴,享誉后世。宰相如此风雅之举,深深影响着儿子李约。
李约追慕父亲之风雅,以至行雅操知名当时,雅好书、画、诗、琴、酒、茶,书法精楷隶,画善工梅花,琴道、诗调、酒德皆称高绝,尤嗜茶,精通茶艺。集众多雅艺于一身,在唐代士大夫中极为罕见。
对李约的雅人雅操,唐人评价甚高。赵璘《因话录》称其“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李绰《尚书故实》亦说他“识度清旷,迥分尘表”;温庭筠《采茶录》则称其“一生不近粉黛,雅度简远,有山林之致”。如此风雅之士,风流倜傥,其雅事颇多。据李《唐国史补》卷中载,南朝梁武帝广建寺庙,令当时的大书法家萧子云题写匾额。萧子云飞白书堪称一绝,几经沧桑,到唐代萧子云的墨迹存世不多。李约在江南偶尔发现一幅萧子云用飞白书书写的大字“萧”,如获至宝,便不惜倾家荡产购下,租船从江南带回洛阳后,专门建造一亭以珍藏,号为萧斋,时时面对萧子云墨迹,把盏赏玩,时人传为雅事佳话。
李约的德行尤为世人称颂。据李绰《尚书故实》载,有一次,李约乘船外出,途中与一位西域胡商的船相遇,胡商病重在身,久闻李约美名,诚恳地邀李约相见,将两个漂亮女儿托付给李约,又将自己万贯家财交给李约。面对胡商如此信任重托,尽管素昧平生,萍水相逢,李约还是欣然答应。胡商的两个女儿长得俏丽迷人,为绝色佳人,李约受人之托,不乘人之危,对两个佳人没有一点邪心,并且百般呵护。胡商病故后,李约将胡商数万财宝一一清点造册,全部送到官府保管,又请官府为胡商两个女儿寻找婆家。胡商财宝之中有一稀世至宝夜光珠,夜晚清光四射,几照人面,李约怕这稀世至宝丢失,在为胡商敛葬时,亲自悄悄地放在胡商口中,没有人知道。多少年后,胡商的家人远道而来清理财宝,发现独少了夜光珠,李约便请官府和胡商的家人一起发掘胡商墓,取出夜光珠,完璧归赵。世人对此赞叹不已。李约面对美女珠宝不动心,不负胡商重托,尽心处理安排胡商后事,算是胡商慧眼识人,李约这高尚的德行,能不令人称颂吗!
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昭应尉赵伉的儿子,其母柳氏为关中贵族,柳氏之叔曾祖姑为唐玄宗柳婕妤。赵璘家世显赫,中外(同姓亲属和外姓姻亲)均为朝廷显贵,自己又做过皇帝的近侍,故多识朝廷典故,娴熟官宦旧事。李约曾与赵璘之父赵伉在浙西时居处相接,因钦慕赵伉的操行和诗韵,两人交情最深。李约的姨妹韦氏又嫁给赵璘的叔父。赵璘经常听家中长辈说起李约逸事,对李约的风格容仪,赵璘推崇备至,称赞李约“夷冲仙也”,所以在《因话录》中记叙了许多有关李约的奇闻逸事,其中卷二则云:
兵部员外郎约,汧公之子也。以近属宰相子,而雅度玄机,萧萧冲远,德行既优,又有山林之致。琴道、酒德、诗调皆高绝,一生不近粉黛,性喜接引人物,不好俗谈。晨起草裹头,对客蹙融,便过一日。多蓄古器,在湖州尝得古铁一片,击之清越。又养一猿名山公,尝以之随逐。月夜泛江登金山,击铁鼓琴,猿必啸和。倾壶达旦,不俟外宾。
从这则记载,可以想见李约其人之雅,其操之雅,其事之雅。最为赵璘称道的是李约嗜茶的逸事。
在李约生活的年代,茶已悄然进入士大夫生活中,文人雅士开始把茶作为一种雅事,竞相崇尚。李约颇有点领导时代新潮流,一生以茶为伴,如痴如醉。他一生没有婚娶,也不治生业,唯独对茶迷恋最深,赵璘称他“天性惟嗜茶”。他善于辨茶鉴水,擅长煎茶品饮。唐人煎茶是先将饼茶碾成茶末,加工过程分炙、碾、罗三道工序。炙即烤茶,烤干饼茶中水分逼出茶香,炙烤过后开始碾茶,碾碎的茶末还要罗,罗也就是一种用细纱做成的筛子,罗后的茶末屑如细粉。茶饼经过炙、碾、罗三道工序后,变成极细的茶末,才能投入釜中和水煎煮。李约精通煎茶,技艺过人,炙、碾、罗、煎无不娴熟自如,总是亲自动手操作,从中享受着一种怡然自得的乐趣,并总结出经验之谈,他说:“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也。”这是他一生嗜茶的亲身体会,深得茶艺之三昧,成为历代品茶煮水的座右铭。宋代苏轼茶诗中“活水还须活火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信奉的就是李约的茶经。
明代 徐渭草书《煎茶七类》
此文共七论,统称“煎茶七类”。250字左右,分为人品、品泉、煎点、尝茶、茶宜、茶侣、茶勋七则。徐氏曾自跋云:“是“七类”乃卢仝作也,……稍改定之。”由此可知,原作者非徐渭也。
宋代 佚名绘《煮茶图》
此图疑为后人仿宋人作品,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物及内容与宋代钱选绘《卢仝烹茶图》相同,仅仅是造型不同。
明代 陈洪绶绘《煮茶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此图中煮茶的器具与明代的壶相仿,而上图宋代佚名绘《煮茶图》中的壶是执壶,点茶使用。
唐人煎茶包括煎水和煮茶两道工序,饮茶用水选择上品,具体煎饮时,水煮到何种程度,唐人十分讲究,把煎水适度与否叫“汤候”。鉴别“汤候”的标准,一是看水面泡沸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的声音大小。李约非常精通煎茶,并总结了整个煎煮过程,归纳为“三沸之法”。他这样说道:
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腾波鼓浪,水气全消,此谓老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
这种煎茶三沸之法,就是煮茶的全过程,唐人诗中多有咏赞,如皮日休《煮茶》诗中云:“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时看蟹目溅,乍见鱼鳞起。声疑松带雨,饽恐生烟翠。”说的就是煎茶三沸之法。李约三沸之法,与陆羽《茶经·五之煮》中提出的“三沸” 说如出一辙。陆羽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足见李约谙于茶艺,不愧为茶道高手。
李约无心仕途,弃官遁世,居家之日,喜欢煎茶饮客,每逢客人来访,便亲自煎水煮茶,请客人和他一起品茗清谈,从不限制喝茶的杯数,有时好茶共享,一饮就是一整天,而李约则是“竟日热火,执持茶器弗倦”,真是煮茶兴浓,乐此不疲。李约在为官时,曾奉使来到陕州硖石县东,这里有一清泉,水质清冽,水味甘甜,李约取水煎茶,经过一番品茗试水,兴奋不已,连声称赞好水,迷恋上这一水清流,天天临水煮茶,品茗赏水,竟一连十日忘记了还有公务在身,如此茶痴,在唐代实不多见。晚唐诗人温庭筠也是个嗜茶诗人,曾作《采茶录》记茶人茶事,其中亦重点记叙了李约茶人茶逸闻。后世史籍茶书也多记李约茶人茶事,宋代李昉《太平广记》、明代夏树芳《茶董》、程百二《品茶要录补》、万邦宁《茗史》、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均有记载。这正是:高人生性惟嗜茶,德行雅操世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