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姑娘和碧螺春

碧螺姑娘和碧螺春

中国的茶叶有了数千年的历史,制茶饮茶文化的形成也超过了一千年。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与兴盛,许多茶叶也会被自觉不自觉地附上优雅的茶名和诱人的传说故事,以吸引人们的注意。有“吓煞人香”之美誉的碧螺春就是这样一种名字与故事俱佳的茗中精品。

碧螺春的传说与一位叫碧螺的美丽的姑娘有关。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住在洞庭山上的碧螺姑娘与一位叫阿祥的小伙子相爱了,并商定要在秋后结婚。阿祥是个勤快的青年,他每天打的鱼比谁都多,是洞庭湖上最让人钦佩的渔夫。为了给心上人送一件最好的礼物,阿祥走遍了洞庭湖畔,却一直没有找到。有一天,他忽然听说洞庭湖底有一颗很大的珍珠,夜里能发出明亮的光芒,便悄悄带着鱼叉潜入湖底。在湖中最深的地方,阿祥终于找到了那颗珍珠。他刚把珠子带出水面,一条恶龙便追了出来。恶龙说那珠子是他的,让阿祥马上还给他。得到珍珠后,恶龙还不愿走开,扬言碧螺姑娘也是他的,说马上就要去碧螺家抢亲。阿祥忍无可忍,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他操起鱼叉,同恶龙搏斗了七天七夜,一直从湖面打到山上,才杀死了恶龙,他自己也倒在了血泊之中。

清代 苏州的茶文化

碧螺春是绿茶类,产于苏州,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明清之际,苏州府城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交易市场,茶产业是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特从清代绘本《苏州市景商业图册》选出一组反映苏州茶文化的图像,用以说明苏州茶文化的昌盛与繁荣,体现清代诗人沈朝初在《忆江南》中所写:“苏州好,茶社最清幽,阳羡时壶烹绿雪,松江眉饼炙鸡油,花草满街头。”

茶铺

经营茶业的商号,也指茶馆。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铺里卖的是当地产的绿茶,图中有“鲍仁太号毛尖旗枪龙井细茶铺”的字样。

茶馆

两晋时便有了茶馆,还有茶楼、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等称呼。图中的茶馆有“上元馆”的字样。在苏州城的茶馆喝茶,客人喜欢用取自胥门外的青江水,还有的茶馆说自己所用水为“天落水”,也就是每年五月黄梅季节收蓄的雨水。

茶摊

茶摊没有固定的场所,一般都在路口街边,是季节性的、流动式的经营。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广陵耆老传》便有茶摊的记载。图中的茶摊摆在戏台边上。

卖茶人

街头巷尾的卖茶者,担子里备有茶炉、茶壶、茶碗和茶盏等饮茶用具。

明代 嘉靖款茶钟

霁青平足撇口。茶钟亦为茶杯。明海瑞《兴革条例·工属》记载:“茶钟十二个,大白盘十个。”

碧螺姑娘把阿祥救回了家中,为了医治好阿祥的伤,她每天都要上山采药,可阿祥的伤总不见好转。一天采药时,碧螺不小心被一棵茶树划伤了胸口,流出的鲜血溅到了树枝上面。第二天早晨,碧螺上山时发现茶树的枝条上开出了只有在春天才可见到的嫩芽。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情居然见好了。可是,茶树上的嫩芽很快就被摘光了,阿祥还没能从床上坐起来。于是,碧螺再次将胸口划破,让茶树再次结出嫩芽。阿祥终于得救了。正当他想要与悉心照料自己的姑娘结成连理时,碧螺却再也支撑不住,轻轻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眼睛。

阿祥悲痛欲绝,就把碧螺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第二年的春天,这株神奇的茶树又发出了嫩绿的树芽,用这些树芽做成的茶叶馨香可口,让人饮后终生难忘。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据说碧螺春的制作非常独特,采摘后不用火焙,将其包好置于女子胸脯之上焙干者为最上品。有一年采摘碧螺春时,一群姑娘采得筐里装不下了,便顺手将采来的嫩芽放在了怀里,不想一会的工夫,怀里便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引得姑娘们惊呼“吓煞人香”。“吓煞人香”的名字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