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痴朱权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蒸青、炒青、烘青等工艺的出现使茶叶的制作加工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饮茶的习俗也走入了更多普通民众的中间,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期间,各类以茶为表现内容的作品纷纷问世,如江南才子唐伯虎的画作《烹茶画卷》《品茶图》,著名画家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和《品茶图》,以及朱元璋之子朱权的论茶专著《茶谱》。《茶谱》是继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之后,又一部出自皇家成员之手的论茶专著,它的作者朱权是朱元璋第十六子,曾受封明室宁王,另有大明奇士、臞仙、丹丘先生、涵虚子等号,是明初著名的琴学大家、戏曲理论家和剧作家。
1402年,继承朱元璋皇位的太子之子朱允炆与后来成为永乐皇帝的朱元璋之子朱棣间争夺皇位的战事结束,对朱权素有猜疑的朱棣借故将他改封南昌。失意的朱权从此隐居南方,以茶明志,不问世事,整天寄情于戏曲、音乐、诗文及释道中,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术上,在另一个舞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茶谱》成书时,朱权的人生之路已近暮年,这本书是他信奉道教、耽乐清虚、潜心茶道的结果。《茶谱》对朱权一生的饮茶经验和品茗体会进行了总结,前有序言,次分绪论、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等,其内容之翔实让人叹为观止。从《茶谱》中可以看出,朱权对茶的认识已非只在茶中,而是将其作为了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在《茶谱》中,朱权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他提倡在行茶时应设案焚香,有一个高雅的仪式,即所谓的焚香品茗,琴弈助兴。烹茶品茗、延客款话、弹琴弈棋、清谈吟诗的品茗场面,是朱权所求品茗意境,也反映了明代文人名士超越俗世的品茗意趣。在明代之前,饼茶加香及其烹饮方法一直是饮茶的主要方式,深谙茶中之道的朱权对此极不欣赏,他独创了蒸青叶茶烹饮法,即将茶叶蒸后,不再捣碎揉制成团,而是直接焙干烹饮,他认为这样才保持了茶叶的天然本色和真味。这种简便新颖的叶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直接用沸水冲泡饮用仍然是人们饮茶的主要形式。
明代成化年 间斗彩团花果纹茶杯
高10厘米,口径20厘米,足径10.5厘米。台北市“故宫博物院”藏。斗彩是一种中国传统制瓷工艺,又称逗彩。这一技术首创于明朝宣德年间,在明成化时期达到高峰。此茶杯完全依斗彩工艺制成,纹饰以青花勾勒烧成之后,再以矾红、橘红、黄、绿、紫等色填入,进行二次低温烧制。图中茶杯青花淡雅,色釉鲜丽,属明成化年间斗彩精品。
明代 茶壶
中国茶叶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其间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革。唐宋时期流行团茶,“煎茶法”是当时主要喝茶方法,即将茶叶碾碎放在壶里煮着喝。明代饮茶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朱权提倡用沸水直接冲泡茶叶,茶不再碾碎,大众的饮茶方式变成延续到今天的“冲泡法”。同时,茶具亦开始发生变化,新兴茶器皿如茶壶与茶钟兴起,宜兴紫砂茶器开始流行。上面在第一章的图像中,我们集中介绍了明代茶钟的形态。此章,我们主要介绍明代茶壶的形态,供大家欣赏及解读。
明代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器高11.0厘米,口径4.0厘米。
明代永乐 青花凤凰纹三系茶壶
青花浓艳,壶肩与底边画有双层蕉叶纹,壶腹与盖沿两面各有穿莲凤凰一对,盖面则有一凤鸟。
明代德化 窑莹白把壶
此为明清时期德化窑常见的壶制。直圆口,短颈,扁圆腹,撇足,直流,曲把,平顶盖,附一狮形纽,纽下一通气孔。
明代宣德 宝石红釉僧帽壶
高19厘米。形似僧伽帽,故名。底面镌刻乾隆皇帝《题霁红僧帽壶》:“宣德年中冶,太和斋里藏。抚摩钦手泽,吟咏识心伤。润透朱砂釉,盛宜沆瀣浆。如云僧帽式,真幻定谁常。”
明代宣德 窑紫金釉桃形把壶
壶底有双青线内书“大明宣德年制”二行六字楷款。
明代隆庆 青花云龙提梁壶
通高30.2厘米。器底青花书“大明隆庆年造”双圈楷书款。
明代 掐丝珐琅葡萄纹壶
此器型颇似西域风格,非中国传统形制。
时大彬梅花紫砂壶(宜兴器)
高9.5厘米。时大彬,号少山,明嘉靖至万历人。其父时朋,乃明制壶著名的“四家之一”。时大彬从小随其父制壶,由于他家学渊源深厚,“为人敦雅古穆”,制壶不务妍媚、朴雅坚致,故“壶如波澜安闲令人起敬”。
朱权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除《茶谱》之外,其主要作品还有《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及琴曲作品《平沙落雁》和《秋鸿》等。他历时十二年整理完成的琴谱《神奇秘谱》原名《臞仙神奇秘谱》,分上、中、下三卷,共包括《高山》《流水》《广陵散》《阳春》《梅花三弄》和《大胡笳》等历代名曲在内的琴谱50首,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琴谱之一。由他编撰的《太和正音谱》(又名《北雅》),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北曲的重要戏曲著作,书中按调式分类编排收录了350个北曲曲牌,对每一曲牌的代表之作详加解注,同时还附有元明杂剧作家名字、作品名称、戏曲术语及唱曲论述等,是一部有极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朱权死后,他的后人中又出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这位后人的名字叫朱耷,历史上著名的“八大山人”,又一位恋茶爱茶的茗中高手。
明代 文徵明绘《茶具十咏图》
图绘青山之下郁树成荫,两间茅屋在藩篱之内,主人趺坐于室内,书、壶伴其左右,另一间屋内侍茶的童子正在煮水。画的上半幅有自题《茶具十咏》,分别为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