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与亚圣

茶圣与亚圣

在茶风兴盛的唐代,曾发生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个秋天的早晨,著名诗人卢仝正在书房看书,看门的家丁忽然进来禀报,说门外有一个讨茶之人,想要一杯好茶喝喝。卢仝平时嗜茶如命,对茶的研究颇有心得,也见惯了各种各样爱茶的名士,但似这样专为讨茶而来的人还从未见过,不由十分好奇,吩咐家丁让其进来。不一会儿,一个看上去颇为儒雅的文士走进书房,见面即抱拳拱手,要跟卢仝讨茶一盅。卢仝问道:“我见过讨米讨面的,却从来没见过讨茶的,你究竟想做什么呢?”来人微微一笑,说:“我刚才在门口讨了家丁一杯茶喝,觉得醇香无比,以此推断,主人家的茶一定不同凡响,故想讨来一试。” 卢仝听后一笑,知道遇上了真正的爱茶之人,便让家人泡上一杯收藏多年的“玉带茶”。来人细细品过茶,连连点头称赞,接着又从随身携带的竹篮中拿出一只紫砂茶盘、一把紫砂茶壶和四只紫砂茶盅,问可不可以用他的茶具来烹。得到卢仝的允许后,来人屏声静气,开始用自带的茶具泡茶,待得茶汁烹好,盅盖揭开,顿觉满屋芳香缭绕,沁人肺腑。大惊之下,卢仝赶忙请教来人大名,才知道正是大名鼎鼎的陆羽。一番谈论之后,二人惺惺相惜,遂结为兄弟,此后结伴云游四方,探讨烹茶之道,成为一对因茶结缘的密友。

日本春木南溟绘《陆羽像》

陆羽,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被誉为茶圣。《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幼时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后被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竟陵西门外、西湖之滨拾得,并收养。乾元元年(758年),陆羽在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上元初年(760年),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其间,陆羽经常与当地名家皎然、朱放等人论茶。后来,陆羽著《茶经》,皎然著《茶诀》。唐代宗曾诏拜陆羽为太子文学,又徙太常寺太祝,但皆未就职。

这就是后人常常提及的陆卢遗风的典故,典故中的主人公陆羽和卢仝,一位被称为茶圣,另一位则有亚圣之称谓。其中茶圣陆羽曾写出过著名的《茶经》,亚圣卢仝则以一首《茶经》闻名于世,二人皆为品茗高手,是中国茶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陆羽生于733年,据说是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散步时,从一群大雁的羽翼下发现并带回寺中的。智积禅师把这个小孩儿抱回寺中后,以《易经》占卜,取“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中之意,为其取名陆羽。陆羽在智积禅师的抚育下,从小学文识字,习诵佛经,成为龙盖寺一名没有削发的挂名僧人。在学习之余,陆羽经常要为爱茶的智积禅师煮水烹茶,这使他从小便接触到了许多有关选茶烹茶的技巧。11岁那年,陆羽因不堪忍受寺僧的欺凌,设法逃出了寺院,来到一个戏班子里做了“优伶”。唐天宝五年(746年),河南人李齐物到竟陵来当太守,县令为太守接尘,便让戏班子来演出,太守看完后,对陆羽很赏识,于是召见他,赠以诗书,并介绍他到天门西北的火门山邹夫子那里去读书。读书之余,陆羽也常为邹夫子煮茶烹茗,这使陆羽的茶艺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二十多岁后,陆羽出游到河南的义阳和巴山峡川等地,耳闻目睹了蜀地彭州、锦州、蜀州、邛州、雅州、泸州、汉州、梅州的茶叶生产情况,后来又转道宜昌,品尝了峡州茶和蛤蟆泉水。756年,由于安史之乱,关中难民蜂拥南下,陆羽也随之过江。在此后的生活中,他采集了不少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的茶叶资料。760年,陆羽来到浙江湖州,与同住抒山妙喜寺的诗僧皎然结成忘年之交。之后又结识了灵澈、李治、孟郊、张志和、刘长卿等名士,并对以往收集到的茶叶历史和生产资料进行汇集和研究,为《茶经》的问世积累了足够的资料,并于五年之后完成了这部专著。陆羽《茶经》的问世,使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对后世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元代 赵原绘《陆羽烹茶图》

图中阁内一人坐于榻上,应该是陆羽,一童子拥炉烹茶。有作者自题“陆羽烹茶图”及窥斑题诗、乾隆皇帝御题诗。

宋代 钱选绘《卢仝烹茶图》

图中描绘了卢仝得好友朝廷谏议大夫孟荀送来的新茶,并当即烹尝的情景。卢仝是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家境贫穷仍刻苦读书,不愿入仕,以好饮茶誉世。《卢仝烹茶图》中那头顶纱帽,身着长袍,仪表高雅,悠闲席地而坐的当是卢仝。

与陆羽相比,卢仝的年纪稍轻。他生于795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写的《茶歌》自问世之日起,经唐至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在茶的推广普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茶歌》中,卢仝以循序渐进的方法,先写了看到新茶的珍惜喜爱之情,接着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然后便开始详细地描写饮茶的感受。在卢仝看来,饮茶已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求,在看似烦琐的过程中领会品茗的乐趣,追求一种悠然洒脱的意境,才算是领会了茶的真谛。卢仝的《茶歌》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铺陈的手法写了茶的礼仪精神;第二部分是全诗的精华,主要表现了饮者可达到的美妙意境;第三部分则笔锋一转,又写到了茶农的巅崖之苦,请孟谏议转达对苍生的关怀与问候。鉴于《茶歌》对后世的影响,有人把它同陆羽的《茶经》及赵赞的“茶禁”一起列为唐代在茶业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宋代的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就曾说:“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玉川自出胸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由此也可见卢仝《茶歌》在名士心中的地位。

唐代 陆羽著《茶经》

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书中的插图是后人所绘,分别是:韦鸿胪(茶笼)、木待制(木椎)、金法曹(茶碾)、石转运(茶磨)、胡员外(茶杓)、罗枢密(茶罗)、宗从事(茶帚)、漆雕秘阁(茶托)、陶宝文(茶盏)、汤提点(汤瓶)、竺副帅(茶筅)和司軄方(茶巾)。

804年,茶圣陆羽在湖州不幸去世;31年后,卢仝因在“甘露之变”中被误捕而遭杀身之祸。至此,两位嗜茶的名士先后退出了中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舞台,只把一段美丽的佳话留给了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