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新茗与数竿修竹

一壶新茗与数竿修竹

那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清早起来,来到扬州城外一个叫雷塘的地方,看见一片树林边上,有一户人家,院中一株杏树花团锦簇。郑板桥感到有些口渴,就信步来到院门口,轻叩柴扉。这是一户乡下人家,主人去世多年,留下五个女儿,四朵金花已相继嫁人,唯留最小的姑娘在家侍候老母,还没有婆家。老夫人见有客至,便热情地邀入茅屋小坐,捧茶一杯,接待这位不速之客。郑板桥一边品尝香茗,一边欣赏着墙上挂的书法,发现竟是自己的作品,便问老夫人道:“您认识郑板桥吗?”老夫人答道:“久闻其名,不识其人。只是小女喜欢他的字画,纺纱绩麻攒些剩余,买了来挂在墙上早晚凝望。”郑板桥笑着说:“我就是郑板桥。” 老夫人闻言惊喜不已,急忙奔向里屋,喊道:“女儿还不出来,郑板桥先生来啦!”

听得里屋梳篦轻响,不一会儿出来一位端庄秀丽的女子,与郑板桥见礼,说:“久闻郑先生大名,尤喜欢读先生诗词。想斗胆请先生题书一幅,不知先生意下如何?”郑板桥问五姑娘姓氏芳龄,方知其名五姑娘,芳龄十七岁。郑板桥见五姑娘秀丽端庄,又爱好诗文,爱恋之情油然生起,自然一口答应,取过随身携带的书囊,拿出花笺、湖笔和端砚,由五姑娘纤手磨墨,侍候郑板桥挥毫。一纸书罢,郑板桥别有用心,便又题书《西江月》茶词一首送给五姑娘,词云: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脂胭怯冷。

清代 绿釉竹节壶 高10.2厘米。

郑板桥以眼前景、眼前事、眼前人入诗,那五姑娘纯真聪明,自然晓得个中意味,况且她正是情窦初开之时,为这情意绵绵的茶词,羞得颜似桃花,低下头去。老妇人早在一旁窥到两人你有情我有意,觉得机不可失,便开门见山地说:“早就听说先生丧偶未娶,何不娶小女为妻呢?况且小女长相可人,又爱慕先生才华。” 郑板桥正有此意,说:“我只是一介寒士,怎么能娶得如此丽人?” 老妇人说:“我母女不求荣华富贵,只要能为我养老送终就行啦。” 郑板桥喜上眉梢,一口允诺,说:“明年我进京赶考,如果考中进士,也要等到后年才能返回,不知五姑娘能等得那时否?”五姑娘连连点头,满心欢喜。由于事先没有准备,郑板桥就以《西江月》茶词作为定亲聘礼。两年后,郑板桥返回扬州,与五姑娘完婚。郑板桥这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茶缘,堪称茶史上的风流佳话。

郑板桥,名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乾隆进士,先后当过十二年县令,为官清廉刚正,能够体察民情。郑板桥诗、书、画皆佳,人称“三绝”,又喜品茗,懂茶道,与茗茶结缘颇深。他最向往的是“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黄泥小灶茶烹陆,白雨幽窗字学颜”的恬淡怡然生活。饮茶品茗,写字作画,使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充满奇情雅趣,他也从这清茶苦茗中细细品味出空灵淡泊的人生实质,被后人誉为“扬州八怪”之一。

饮茶品茗作为一种恬淡隽永的美的享受,为文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一个特定氛围的美妙空间,有助于诗人墨客多情躁动的心态渐入佳境。郑板桥的文人气质,与饮茶品茗所提供的环境紧紧相连,在这一悠闲儒雅的气氛中,郑板桥洗净仕途的尘灰,淡泊宦海的沉浮,醉心于悠闲自得、恬然自适的生活。在郑板桥看来,茶使人脱俗,使人得雅趣,在这样悠闲雅致的环境里品茗、写诗、作画,自然会不同凡响。郑板桥的许多竹、兰、石等画作,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创作出来的,他在给友人的题画文中非常形象地描绘了这一块净土:

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不但郑板桥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活动都是以茶相伴的,而且他还有许多直接咏茶的诗作,写得情趣盎然,《小廊》是这样抒写品茗与心态合二为一的:

小廊茶熟已无烟,折取寒花瘦可怜。

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秋高气爽,秋水涟涟,推开小廊的轩窗,一边品茗一边欣赏秋天的景色,诗人的身心似乎已经完全融在茶香和初秋的晚景之中。看来,郑板桥确实喜欢在晚景中品茗赋诗,他的几首《题画》诗,多有与品茗有关的文字: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另一首是这样写的: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翠竹玉立,袅袅亭亭,下晚时分,佳客不邀而至。于是,一壶新茗对应窗外之数竿修竹,竹之清香清韵与茶之清香清韵相得益彰,在春天的黄昏中情趣盎然。春光、翠竹、香茗、嘉宾相映生色,使得茅屋小舍雅静而可爱。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郑板桥61岁时,因为为民请命,触犯了顶头上司,于是辞去官职,归田为民。离开任上的时候,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郑板桥靠卖画鬻字来养家糊口,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们书画往来,诗酒唱和。这段时期,郑板桥所作书画作品极多,流传极广。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二月十二日,郑板桥病逝,享年73岁。

清代 郑燮绘《远山烟竹图》轴 272.4厘米×68.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