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的密诏
在中国茶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专为朝廷而制的贡茶供应体制。大约公元前1000年,巴蜀之地的国王为慰问伐纣的武王,就曾以当地上好的茶叶做贡品,开创了以茶作贡的先河。随着植茶制茶技术的不断发展,贡茶的规模和品质也在不断地提高,而皇家对贡茶的需要又反过来刺激了茶叶种植和制作的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北宋时期,已有大龙团、小龙团及密云龙茶等多种茶中极品成为朝廷贡品。在这些珍贵的贡品中,密云龙茶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曾被当时众多官吏追捧的茶中极品不仅色美味香,而且掌握了变脸的绝技。促使它变脸的人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宋神宗之母高太后。
高太后的儿子宋神宗曾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神宗死后,其10岁的儿子赵煦继位,朝廷大权落在了高太后手上。大权在握后,高太后首先起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为门下侍郎,让其主持国政,并把恢复祖先法度放到诸多朝事之首。在临政的9年时间里,高太后废除了熙宁(1068—1077年)、元丰(1078—1085年)年间所建的全部新法,贬黜了支持王安石政治主张的诸多旧臣,同时也推出了多项旨在恢复祖先法度的政令条律。让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治国安邦、推行政令之余,她还作出了一个与茶密切相关的决定,那就是禁造密云龙茶。密云龙茶是一种比北苑贡茶大龙团、小龙团更为精心采焙制造的名茶,是熙宁年间福建路转运使贾青取小团之精者专供皇上饮用的贡品。因制作过于精细,所得十分有限,从问世起,密云龙茶便成为嗜茶的王公大臣们梦寐以求的珍品。作为每年首批进贡朝廷的贡物,密云龙茶主要用于供奉宗庙及皇上饮用,大臣们几乎极少能得到。也正因如此,皇亲国戚和权贵近臣们才把得到一点密云龙茶当作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纷纷厚着脸皮求皇上赏赐,这才有了少量的龙茶走出宫廷,但流行的范围极小。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在其所作的《和答梅子明、王扬休点密云龙》诗中曾言:“顾我赐茶无骨相,他年幸公肯相饷。” 意思是说自己官小职卑,还没有受赐密云龙的资格,要靠人送上一点才能品尝一下。从此处便可看出密云龙的珍贵来。据说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曾得密云龙茶少许,并奉为至宝,从不轻易给人品尝,只有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等少数几人才有幸尝得。但就是这样一种名茶,却忽然落得个被禁的结果,实在是一件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
北宋 定窑牙白划花回纹茶托
此器为典型宋代茶托形制,“形如碗带盘,中空,下有足。”南宋末周密《齐东野语》记载,宋人举茶是茶盏与茶托一起,说明在宋代,茶托是与茶盏配套使用的。根据不同造型及承嵌茶盏的不同方式,宋代的盏托大致可分为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含中空式)等。
据周辉的《清波杂志》记载,密云龙茶的被禁是因为乞赐的人愈来愈多,弄得高太后烦恼不堪,无法招架,便称“人人都拣这些好茶吃了,能生出什么好主意来,干脆不要建州再制什么密云龙了。”一道荒唐的圣旨就此产生。对于高太后禁茶的原因,后人各说不一,清代茶家陆廷灿在其所著的《续茶经》一书中引用《分甘余话》对高太后禁茶的评价认为,她此举完全是从治国的方面考虑,有告诫群臣尽心报国、不要只求安逸享乐的意思。实际上密云龙茶被禁的真正原因根本不必说清,也是无法说清的。但作为一种茶种,密云龙茶当然不会因一句话就从世上消失,不久之后,高太后的茶盏中就添了一种叫“龙焙贡新”的新茶,其制作之细香道之醇较密云龙茶更胜一筹。《清波杂志》还说,淳熙年间(1174—1189年),每年入贡朝廷的十二纲贡品中,第一纲就是“龙焙贡新”。按周辉的理解,这正是易容后的密云龙茶。
北宋 御茶
选自《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撰,熊克\绘图。北苑御茶(北苑贡茶)是指宋代贡茶,主产区在古代建安县吉苑里,即今建瓯市东峰镇境内。书中所述皆建安茶园采焙入贡法式。在宋朝,茶叶是对外贸易的一种商品。蔡京为相时,大改茶盐之法。崇宁四年(1105年),撤销各产茶区的购机关(山场),商人在京师或地方领取长短引(运销茶叶凭证。长引,限一年,可行销外路;短引,限一季,只能行销本路,且行销的茶叶数量少)。后直接向园户买茶,再到政府机关缴纳茶息和批引。
高太后禁造密云龙茶,今天看来应该是一件荒唐的事了。你觉得密云龙茶扰了自己的清静,不把它当作贡品即可,何必要让它绝迹于世上,使别人也品尝不着?实际上这中间透露出的是这样一个霸气十足的信息:世间万物唯皇家独尊,帝王家中无意间的一个想法,便能让一切化为乌有。想想看也是,连茶都如此,何况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