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之道

茶中之道

中国古代的文人名士大多爱茶嗜茶,其中像王安石等深谙茶中之道的人也不在少数,如果为这些人排排顺序的话,生于1130年,有孔子之后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之美誉的朱熹无疑应该名列前茅。这位与王安石处在同一朝代的思想大师品茗道行之深前所未有,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从茶中品出理学精髓的名士。

朱熹字无晦,号晦庵,别称紫阳,为徽州(今属江西)人氏,1148年得中进士,授泉州同安主簿,后历任枢密院编修官、知南康军、提点江西刑狱公事、秘书阁修撰、江东转运副使、知漳州、焕章阁侍制等职,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的理学思想孕育、形成、发展在盛产名茶的武夷山,他曾经在此生活、著书、教学50余年,以全部心血著书育人,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朱子理学,并使之成为古代中国理学之正宗。

明代 郭诩绘《朱熹像》

朱熹,原籍徽州婺源县(今中国江西婺源县)。行五十二。谥文,又称朱文公。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曾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亦称考亭先生。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生三子:朱塾、朱野、朱在;女五人。庆元六年庚申(1200年)三月初九午时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寿71岁。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谥曰“文”(称文公),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

朱熹生在一个嗜茶世家,其父朱松爱茶成癖,曾写出过“仿佛三生玉川子,破除千饼建溪春。唤回窈窕清都梦,洗尽蓬蓬渴肺尘”的诗句。受父亲的影响,朱熹在武夷山创办学院期间,也把品茗怡性当作一件不可或缺的事务。他曾在建阳县(今为建阳市)茶坂构筑草堂三间,躬耕田亩,种茶自娱。由他亲手培植的茶树,被人称为“文公茶”,为武夷山名茶之一。

身为一代宗师,朱熹嗜茶已不只在饮,品其味、透其神、以茶修德、以茶明伦、以茶寓理才是他植茶品茗的真意。朱熹生活的建安(今福建建瓯市)凤凰山麓北苑为御茶园,盛产大小龙团、凤团、密云龙、瑞云祥龙、三色细芽、银线水芽等贡茶,被称为腊茶,即建茶,有北苑茶甲于天下之说。而与此相对应,江南民间所产的各种茶类则被统称为江茶,即草茶,其身份与建茶自不可同日而语。针对两种茶的不同,朱熹在《朱子语类·茶说》就有过“建茶如中庸之为德,江茶如伯夷叔齐”的论述。在朱熹之前,一位叫张钦的名士在他所著的《南轩集》中把草茶比作草泽高人,把腊茶比作台阁胜士。朱熹认为这种对比法只是简单的对茶的品味的对比,没有抓住茶道的基本精神。他遵循孔子“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的思想,按照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以“和”为哲学基础,以精行俭德为道德核心的茶道精神,从茶中悟出了“中庸之道”的理学精髓。在《朱子语类·杂说》中,朱熹深入浅出地谈茶论理,通过饮茶品茗的过程来阐述“理而后和”的茶道要义,认为只有“行之各得其分”,才能真正体悟到“至和”的甘甜和怡悦。这种从生活琐事中提炼处世之道理的独到眼光,清晰地体现了朱熹对茶道理解的深刻程度。

朱熹以茶喻理,使其理学思想更加丰满。受朱熹的影响,盛产茶叶的武夷山在之后的许多年间都成为一些著名学者创办学院、传播理学思想的地方。据统计,光是宋元之间,就有43位著名的学者在此开坛讲学,使武夷山成为“三朝(宋、元、明)理学驻足之薮”。在朱熹领悟到理学精髓的武夷圣地,这些智者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会沾上一丝茶味。

朱熹作《致彦修少府尺牍》

朱熹此信是写给远在黔州(今贵州)的好友彦修的,即宋代诗人刘拯,字彦修。信中写到,两人已经阔别三年,难免相思之情,朱熹隐居杜门,清静无忧,正好有友要去涪城(今四川绵阳)上任,便托为彦修带上新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