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酪的奴仆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饮茶文化推广与普及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随着东晋王朝南移建都建康(即今江苏南京)及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北方贵族与南方名士的交往日趋频繁,因生活习惯不同而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也时有发生,由此也产生了许多趣味十足的茶事,将茶水称作酪奴的典故就出自这一时期,其发明者是曾在南齐为官,后投奔北魏的南方名士王肃。
在南齐时,王肃曾先后任过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及秘书丞等官职,其父王奂为南齐雍州刺史。493年,王奂因在襄阳收捕属官刘兴祖而得罪朝廷,他及七子中的五子都被杀害,王肃与三弟王秉及几位侄子设法逃出,来到北魏国都平城(即今山西大同)。由于自幼便涉猎经史,才气过人,胸有大志,王肃初到北魏,即得到孝文帝的赏识,几年的时间便官至宰相之职。为官期间,王肃帮着孝文帝制定典章制度,改革官制,营建新都洛阳,成为孝文帝最得力的大臣,由他建立起的北魏新文化被后人认为是隋唐乃至之后各朝代各种制度最主要的基础。
金代 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碗
器高5.2厘米,口径11.6厘米,足径3.6厘米。
南宋 官窑青釉三登方壶
器高14.4厘米。足内面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咏官窑三登瓶》,诗末署“乾隆甲午季春御题(1774年)”,后钤印“会心不远”“德充符”印章款。
王肃出身于南齐名门,在南朝盛行的饮茶习俗自然会在他身上有所体现。初入北魏,他仍然爱好喝茶,爱吃的食物也是南方常见的鲫鱼羹,对当地人习惯的羊肉及奶酪则不太喜欢。由于喝茶太多,每次喝时都能喝一斗,北魏京城的士大夫们便戏谑地为其取名“漏卮”,说他的嘴像是一只灌不满的杯子。在北魏生活了几年之后,王肃的饮食习惯慢慢发生了变化,以前不习惯的羊肉和奶酪也成了喜欢吃的东西。有一次,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他和其他人一样大块吃着羊肉,大口喝着奶酪粥,让孝文帝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听后大笑,连连称赞王肃回答的巧妙。一同赴宴的彭城王元勰向来对王肃的生活习惯看不顺眼,这时便趁机说道:“既然如此,那你怎么老是对齐鲁这样的大邦看不上眼,却偏偏喜欢邾莒之类的小国呢?” 王肃听了微微一笑,不卑不亢地说:“鱼虽然类似小国,却是我的故乡所产,所以不能不有所偏爱啊。”元勰面对王肃的回答,再也找不出毛病,只能以备好邾莒之食及奶酪,请王肃过府赴宴结束了这场争辩。
王肃作为孝文帝最尊重的来自南方的名宦,甘愿将茶比作酪奴,为孝文帝的盛宴平添了不少的情趣,只是这种带有贬义的茶的别称也就此流传开来,为茶的推广饮用设置了人为的障碍。从此,北朝士大夫都将茶称为“酪奴”,对饮茶者加以讥讽嘲弄,以至“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见《洛阳伽蓝记》卷三)的地步。王肃无意中的一个比喻,竟会造成如此的后果,这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南宋 马远绘《华灯侍宴图》
125.6厘米×46.7厘米。《华灯侍宴图》有御题(也作南宋宁宗杨皇后所题)长诗一首:“朝回中使传宣命,父子同班侍宴荣,酒捧倪觞祈景福,乐闻汉殿动驩声,宝瓶梅蕊千枝绽,玉栅华灯万盏明,人道催诗须待雨,片云阁雨果诗成。”
此后,作为茶的一个别称,酪奴一词频频在各类咏茶的诗词中出现。宋代陈与义就曾在《陪诸公登南楼》中写出了“平生酪奴谤,脉脉气未申”的诗句,表达了对王肃称茶为酪奴的不满。清代方丈在《题刘紫凉山人品泉图》中也作出了“甘泉香茗胜醍醐,不信前人唤酪奴”的名句。当然,对酪奴这一称呼也并非人人都感到不满,很多人认为它只是茶的一个别称,而且是很有意思的别称,因而也常常以酪奴入诗,以增加诗之趣味。“平生羡玉川,雅志慕王肃。定知茗饮易,更爱七碗速。”这是明代徐火勃在《试武夷新茶作建除体贻在杭》一诗中的诗句。“苍头可奄称酪,博士何劳更给钱”则是明代另一位诗人费元禄在《清明试茶》中的名句。酪奴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典故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