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作品主题

一、明确作品主题

主题是“剧本中通过人物塑造和对生活的描绘所体现出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作品提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优秀的作品,其主题必然蕴含在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事件中,既深刻鲜明,又含蓄内敛,发人深省。主题是作品的灵魂,也是创作的方向,可以说一部作品的全部创作都是为了体现这个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在选择片段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揣摩原剧,明确作品的主题。在片段结构和改编的过程中,更要紧紧抓住主题。对剧作提出的问题明确了,改编时对中心事件的选择、对内容的取舍以及重点渲染什么就有了方向。

我们以《窝头会馆》为例。新中国成立前,北平一个叫作“窝头会馆”的大杂院里,住着一群整天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房东苑国钟(图1-5)一辈子就守着两样东西,一个是房子,一个是儿子。儿子苑江淼是个童子痨,整天在屋里读书不出来,为了给儿子治病,苑国钟“视钱如命”。一次偶然的机会,苑国钟帮赤党送钱,结果赤党被抓,钱就落在了苑国钟的手里。他从前清举人古月宗手里买下了窝头会馆。房子来得“不干不净”更让苑江淼瞧不上自己的爸爸。古月宗靠合同中的文字游戏赖在小院里住着。

图1-5 表演片段《窝头会馆》剧照

曾经做过“暗门子”的田翠兰和丈夫靠卖炒肝为生,田翠兰刀子嘴豆腐心,心疼苑国钟的遭遇,两人偷偷走到了一起。家道中落的格格金穆蓉虽然下嫁卖膏药的周玉浦,但依然保持着格格的劲头,和田翠兰谁都看不上谁,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保长肖启山不仅巧立名目征收各种苛捐杂税,还觊觎窝头会馆,谎称苑国钟砍树砸了后院的房,拿走了窝头会馆的房契据为己有。钱是《窝头会馆》中的一个核心话题,编剧刘恒在谈《窝头会馆》的创作时说:“我研究北平四十年代末的历史资料,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苛捐杂税,一是物价飞涨,都是跟钱密切相关的十分具体的生存困境。钱是最重要的人生纽带,让人从社会换取或偷取资源,让人和人为此而残酷地竞争,更让人本身的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发生激烈的冲突。《窝头会馆》写了苛捐杂税和物价飞涨,写了房租和募捐,写了不义之财和偷窃的金条……这些都跟钱有关系,也都跟社会的危机和个人的危机有关系。我们可以想一想,对人类而言,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什么危机能跟‘生存资源——钱’没有关系?还是那句话,我希望自己在主题上的探索能抵达观众的内心,并被他们补充和接受。”编剧刘恒在《窝头会馆》中对主题的探索是什么呢?生活虽然琐碎、艰辛,但窝头会馆的日子充满了小人物的“穷欢乐”,编剧刘恒称之为老北京“市井里的幽默和适度的粗鄙”。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他们又能放下彼此的恩怨,互相帮衬着渡过难关。日子再苦没压倒这些小人物努力往前扑奔的精气神儿,世道再难也没夺走人与人之间难能可贵的质朴真情。这是《窝头会馆》最打动人的地方,也是《窝头会馆》的精神力量。明确了主题,我们也就找到了下一步改编片段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