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主要内容,把握原剧的叙事意图

一、提炼主要内容,把握原剧的叙事意图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的凝重与悲壮,不在程婴一人的舍生取义,而是以程婴为线索串联起来的庄姬、程婴、韩厥、公孙杵臼、程婴妻,这些人物在天崩地陷的时刻一个又一个地站出来,或舍弃性命,或抛弃亲生,顶天立地又凄厉雄壮,正是这些人物慨然赴死,成就了赵氏孤儿的性命,因此,这些内容是讲述“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主要的环节,也是片段的主要内容。考虑到表演片段的篇幅限制,我们隐去了公孙杵臼这条线索,将原话剧中庄姬托孤、韩厥放孤、程婴与妻子舍儿换孤的段落提取出来。那么如何将这些情节呈现出来呢?叙事的角度和线索又在哪里呢?还是回到原剧中找寻答案。任何艺术作品都要把握内容、主题和表现形式三者的关系,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艺术表述下会呈现迥然不同的主题和结果,正如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恽格在《南田题跋》中写道:“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笔墨是艺术家的表现语汇,是传达气韵的技术手段,同时语汇本身也显露着作品的神韵。因此,在片段改编中,首先要读懂原剧渲染神韵的笔墨。

图2-34 话剧《赵氏孤儿》剧照

《赵氏孤儿》流传至今,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京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无论哪一种艺术形式都要解决“如何揭开赵氏孤儿的身份之谜”这个问题。在话剧《赵氏孤儿》(图2-34)中,屠岸贾把当年抄斩赵家三百余口的事情,当作自己教诲义子的案例讲与他听,形成了赵氏孤儿听别人故事的客观角度,而担心儿子真的成就“在世之勇”的程婴,决定向屠岸贾摊牌,主动挑起了“赵家有后”的话题,使得屠岸贾进一步让义子逼问程婴当年献孤的往事,以此嘲弄程婴,没想到得来的却是赵氏孤儿的横空出世。全剧的高潮就在这里,孤儿从听别人的故事到听自己的故事,崇拜的义父原来是杀父仇人,怯懦的父亲原来是义薄云天的救命恩人,还认识了舍己救子的亲生母亲、仗义放子的韩厥将军、舍弃亲生骨肉的程婴妻子。最大的戏剧冲突不是程婴与屠岸贾、屠岸贾与孤儿的,而是孤儿内心激烈的挣扎与对撞,这个年仅16岁的少年必须在血海深仇与教诲恩情间做出抉择。这样的“揭秘”方式,不仅实现了情节的反转突变,更是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营造了悲壮的艺术氛围。因此,在片段改编中,我们尽力实现这样的叙事意图。另外,话剧是从孤儿的梦境、屠岸贾的想象、程婴的回忆、屠岸贾的讲述、程婴的讲述与客观现实等多重角度进行叙述的,而在篇幅相对短小的片段中多重的叙述角度会干扰观众对剧情的理解,因此,我们要保证表演片段中叙事顺序的连贯。

在片段中,我们以程婴的叙述为主要线索,将“程婴在孤儿16岁生日这天给他讲述身世”作为中心事件,把地点设置在赵家的墓前,将庄姬托孤、韩厥放孤、程婴妻献儿救孤等段落作为程婴回忆的情节,最后把“何去何从”的问题抛给了孤儿,旨在通过孤儿的抉择,掀起善与恶的激烈对抗,并在孤儿的蜕变中,呈现正气大义的豪迈与悲壮。片段的开场是程婴带着孤儿在赵家墓前祭拜,心中揣摩着该如何讲述这段深埋在心底的秘密,年仅16岁的孤儿能否承受得住。而孤儿一心想去参加义父屠岸贾给自己准备的生日盛宴,这样的设置使一老一少、一动一静、一走一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和相互动作。两个人物的相互交流揭示孤儿与屠岸贾的关系、孤儿对义父屠岸贾的态度。另外,通过孤儿的态度有意识地强化程婴今天非说不可的动机。程婴最担心的就是16年的耳濡目染,孤儿会不会成为另一个“屠岸贾”,所以孤儿越急于奔赴义父的家,就越加重了程婴心中的不安,越促使程婴更迫切地把事情的原委和盘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