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细节的真实引发信念和深入的体验

五、通过细节的真实引发信念和深入的体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创作是在演员的心灵和想象中出现了有魔力的创造性的‘假使’的那一刻开始的。当实在的真实还存在的时候,创作并没有开始。对于实在的真实,人们自然不能不相信;但对于创造性的‘假使’,也就是虚构的、想象的真实,演员也能同样真挚地去相信,并且要比相信实在的真实更加着迷,正如一个孩子相信他的洋娃娃是活的,相信他的洋娃娃本身和它周围的一切都是真的一样。从‘假使’出现的那一刻起,演员就从实在的现实生活的领域,进入到另一个由他们创造和想象出现的生活领域中去。演员相信了这种生活,他就能开始创作了。”[8]排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前期对人物的理解、认识和感受,最终都要体现在舞台上,体现在“自我”的身上。在角色的“假定”面前以假当真,一开始一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种“别扭”的感觉,其实就是演员与角色的“相悖点”。这种“相悖点”可能是由地域、风俗、性格、习惯、年龄、身份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这时只依靠学生“意志的强制”或者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不可取的,很容易将演员推向消极的状态。失去了信念的演员也就失去了鲜活的创造力。

那么如何在排练中帮助演员建立坚定的信念和真实感呢?我们以表演片段《暗恋桃花源》为例,谈一谈如何从小的细节的真实入手,激发演员更为坚定的信念。表演片段剧本见第一章中的案例四。

话剧《暗恋桃花源》被称为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由赖声川编剧执导,1986年在台北首演。而后30多年几次更新版本,在海内外演出几百场次,其间拍成的同名电影也广受好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这部话剧历久弥新,让观众百看不厌。《暗恋桃花源》讲述了1948年一对青年男女江滨柳和云之凡因为战乱在上海相识相恋。后来云之凡回昆明老家过年,于是两人在上海外滩公园小别,没想到从此失去了联系。而后两人都辗转到了台北,各自成家立业。年近花甲身患绝症的江滨柳打听到云之凡也在台北,于是登报寻人,两人终于再见。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投射在战乱的大背景下,映射出人物一生的起伏坎坷。40年的求索敌不过命运之手的拨弄,让人怎能不生出“造化弄人”的感慨?命运的悲剧比性格的悲剧更有情感的震慑力,更能产生触动观众心灵的冲击力。面对这样的作品,学生把握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要通过精准的点滴细节,帮助学生掌握人物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把握微妙的人物关系、揣摩潜藏在人物台词下面的真正的意图和内心活动,引发演员全面的创作自信,体现丰厚的人物形象和细腻的情感世界。

1.细节中见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的端倪

全剧的开篇是热恋中的江滨柳与云之凡江边小别,这段戏以老年江滨柳的回忆呈现,演员的表演一定要“甜”,读懂“甜”的方式是学生要把握的重点。夜晚的上海公园,月亮、街灯、江水、长椅、歌声、下过雨的空气还有你和我……爱意消融在对此情此景深切的感受里,追求精神世界的沟通和汇合而不是动作上的卿卿我我是这对年轻人爱情的特质。比如云之凡说“好像一切都停止了”,江滨柳接“一切是都停止了”;面对云之凡感慨“如果我们没有在上海认识不知道又会怎样”时的小惆怅,江滨柳笃定地说“我们一定会认识”,继而又迸发出“即使在上海不认识,我们也会在汉口认识,甚至几十年后在海外也一定会认识”的豪言壮语;云之凡感慨“天气真的变凉了”,江滨柳把外套轻轻披在她的身上;云之凡问江滨柳自己走了以后会做什么,江滨柳两次回答“等你回来”后久久凝视云之凡……因此表演上要格外注意两个人物来言去语、举手投足间的心领神会。

如此深情款款的两个人物身上又不失年轻人的朝气和情趣,两个人都准备了小惊喜,江滨柳是给信,云之凡是送围巾。大的动作和台词都是剧作既定的,那么演员的表演就要在“怎么给信”“怎么送围巾”的表达上下功夫。那么江滨柳是如何给出这封信的呢?他先是画了个“一天寄一封”的“大饼”给云之凡,见云之凡上了钩便越说越得意,被看穿后他更是顺水推舟,顽皮地两手一摊表示自己还没有寄,见云之凡气得直跺脚,他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信,托起云之凡的手,郑重地交到她的手里。云之凡接到信后暗自喜悦,然后不好意思地躲到了一旁。信,是那个年代相隔千里的人唯一的联系,后来战局突变,两个人各自逃难失去了音信,唯一的希望就是不断地给对方写信寄信,因此“告别”这场戏人物对信的关切程度不仅承载着情侣之间的逗趣、依依惜别的深情,也为后面重逢的戏做了铺垫和呼应。围巾在这里更具有表象意义,寄托着云之凡对江滨柳的牵挂,所以云之凡看着系上围巾的江滨柳说的那句“真的好看!”

图3-22 表演片段《暗恋桃花源》剧照

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喜欢,继而又近似撒娇地叮嘱道:“等我回昆明以后,这儿的天就要变凉了,你要天天围着!”说着说着云之凡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哀伤(图3-22)。但云之凡没有沉浸在离别的愁绪里,她很快跳出来,喜悦地畅想回家的情景,这不是简单的来得快去得也快,而是云之凡的性格使然,正像面对苦闷的江滨柳,她努力劝说的那样:“一个新的秩序,一个新的中国很快就要来了。”她对未来充满信心,乐观、积极,言谈举止间给人一种明朗向上的力量感,这或许就是云之凡最吸引江滨柳的地方。而此时的江滨柳身经战争、无家可归,云之凡对回家团圆的憧憬更勾起了他回不了东北的哀愁。如果说云之凡是他生活中的那一抹亮色,但现在那一抹亮色也要走了,情感的落寞铸成了江滨柳执着、重情、哀伤的整体基调。因此,即使青年一段的戏篇幅较少,演员的表演也要抓住两个人物对待“离别”这件事的微妙差异,初现人物性格。

2.细节中将人物关系具体化

提到人物关系,人们常会用简单的母子、父女、同学、恋人来定义,但事实上人物关系永远是具体的,同样是母子,同样是对儿子事事关心而引发的矛盾,一个独自把儿子拉扯成人的母亲和一个渴望独立的儿子,与一个对儿子疏于照顾渴望补救的母亲和一个不想原谅母亲的儿子,其相处方式、表达手段甚至身体语言都是迥然不同的。因此,找到人物之间具体的关系,以及造成这种关系的内在原因,才能找到准确的表达方式和手段。

图3-23 表演片段《暗恋桃花源》中的小护士

我们先来看看江滨柳与小护士的人物关系。表面上看起来这段戏是要通过小护士的询问揭示江滨柳和云之凡40年的“错过”、江滨柳的家庭和现在的身体状况以及寻人启事的来龙去脉,这么多的信息要通过执拗的江滨柳和一副现代派作风的小护士(图3-23)“聊”出来,找到两个人物“聊”的动机很重要。动机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在力量;人们为了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去行动的原因就是动机;它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着激发、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9]从小护士谈论男朋友的台词中可以得知,她面对感情是个绝对“拿得起放得下”的姑娘,甚至刚刚分手几天就已经想不起男友的样貌。面对爱情,小护士的“随便”态度和江滨柳的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护士惊异于眼前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40年来心里一直想着一个人,还干出花大价钱在报纸上登寻人启事的“浪漫”事。好奇是小护士前来探听的原因。但是这种好奇还不能形成一种“由需要所推动的行为动力”,演员很难开展更为积极的行动,这就要在小护士的规定情境中进一步挖掘。护士的工作本就烦琐辛劳,而这个小护士还被分配到了癌症晚期病患的病房,可以想象年轻的小护士每天面对的都是生命的挣扎、人力的软弱和临危的不堪,再加上自己情感的空白,所以她更需要一些新鲜的刺激,尤其是一些能拨动她心弦的东西,江伯伯的故事无疑是个好机会。

而江滨柳会和这个“根本懂不了”的小护士讲述40年都不曾和江太太讲的故事,说明他煎熬的时间太久了,尤其是登报已经5天还不见云之凡的踪影,他太需要和人分享心中的疑虑、追忆年轻时的美好时光了,这是他的动机。当然江滨柳也是有所选择的,小护士虽然大大咧咧,但是心地善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待病人亲切有爱,这是两个人能“聊”得起来的情感基础。因此,演员要在关收音机、晒太阳、吃药、询问寻人启事等一系列细节动作中体现这种人物关系。

老年江滨柳的戏整体基调是苦楚的,但是和小护士的闲聊中也有一些展现人物其他侧面的空间。比如孩子气的抱怨“每次一吃这个红色药丸,小便都变成红色的”,对“这辈子最快乐的夏天”的无限向往,听到小护士说和男朋友分手时长辈似的失落和不满,说起云之凡的照片时溢于言表的自豪,询问云之凡会不会来时的期待,以及听小护士分析不会来时的惆怅……在人物整体基调下,展现这些细致入微的变化,使得江滨柳这个人物整体圆润起来。

图3-24 表演片段《暗恋桃花源》中的江滨柳和江太太

如果说江滨柳与云之凡是心灵相通的恋人,那么江太太与江滨柳(图3-24)就是格格不入的夫妻。首先要在声音造型上先声夺人,江太太操着一口台湾腔,时不时还说几句闽南语,嗓门大、语调高,嘴里总是絮絮叨叨地念叨着在江滨柳眼里完全不值一提的琐事。其次是关系的不平等,江太太一上场就气势汹汹地抱怨医院总是催她去交钱,可见刚刚跟收钱的人一定大吵了一架,江太太身上有一种藏不住的市井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强悍的女人,见了丈夫却笨嘴拙舌,思量了半天问出一句话,却总被晾在一旁,还得靠小护士打圆场。丈夫登报寻找旧情人,她却不能过问,意外得知小护士都比自己知道得多,她顾不得面子转而偷偷询问小护士,还不忘先恭维小护士一番,着实让人心疼。但是演员的表演不能陷入自怨自艾中,应该体现江太太是个韧性很强的女人,一次次地被打击又一次次加倍热忱地付出,积极地应对。因此,演员的表演不仅要抓人物外部的典型特征,更要找到其外热内冷的心理依据,将吞下的眼泪化成笑容这一过程和人物的所思所想通过可见的外部行动表现出来。

3.通过细节动作深化体验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演员应该沿着最小的形体动作去寻找细小的真实和瞬间的信念,由此产生一连串的真实和信念,可以形成很大的真实和持续的信念。”[10]对角色内心世界的反复揣摩和深入探究可以激发演员创作出生动的细节动作和细腻的表情,它们不仅可以传递人物更为隐匿的内心活动,也可以有效地感应演员的心理,帮助演员建立更加坚实的信念和深入的体验。

看起来江太太是与江滨柳心理距离最远的人,但是却事无巨细地操持着江滨柳的一切,尤其在这段戏中江太太几次拼尽全力把江滨柳从轮椅抬到床上又抬回轮椅,给江滨柳擦脸、擦手、擦脚,又一边商量着朋友和儿子要来探病的事……这些自然真实、细节化的动作勾勒出江太太与江滨柳的琐碎日常。“功夫在戏外”,演员要想找到准确的语言态度、节奏和恰如其分的细节动作,首先必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然后结合剧中的规定情境展开对夫妻俩生活细节的丰富想象,并在反复的排练中不断摸索和适应,最终实现生活化的自然流露和下意识的创造。

“交遗嘱”是江太太鲜有爆发的时刻。丈夫对自己嘘寒问暖的不回应,小护士明明知道寻人启事的实情却转移话题,自己一大早就赶到南门市场买丈夫最爱吃的玫瑰酥糖换来的却是一句“没什么事你就回去吧”……江太太的委屈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她都接纳下来,因为她爱这个男人,即使知道丈夫心中还念着40年前的初恋,她也可以假装不知道,她已不在乎丈夫心中的那个女人是谁,她在乎的是丈夫好好活着。但是丈夫交代身后事的嘱托把失去他的日子坐实了,一幕幕都像用刀子在挖江太太的心,“不想听”是此时江太太最强烈的愿望。虽然在台词中看不到江太太太多的言语,但是演员要从自我出发,在角色的规定情境下开掘出此时江太太最强烈的欲望和动作:

江滨柳:(打断)美茹,那抽屉里有个信封是要给你的。

江太太:(脸色一变,紧张地问)干什么?

江滨柳:(摆摆手)

江太太:(见丈夫心意已决,缓缓地走过去,打开抽屉,拿出信封,眼睛死死地盯着信封,走回来,不情愿地把信封递给丈夫)

江滨柳:(戴上眼镜)这里头都写得清清楚楚,打这个电话给陈律师,请他赶快把咱们的房地产转到你的名字下面。

江太太:(上前抢信封)你现在说这些干什么嘛!

江滨柳:你听我说,这单子你不知道。(把信封又夺了回来)

江太太:(见没有办法,把脸别过去,不想听)

江滨柳:这是我的一个保险单,十五年到期,还差两年,到时候你就凭这张单子去领钱。

江太太:(躲到一旁坐下,表情苦楚,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江滨柳:(稍停)这是我东北老家的地址,这是两张飞机票,等我走了以后,你和弟弟(哽咽了一下)就凭这个把我给带回去……

江太太:(狠狠地擦了把眼泪,佯装轻松地快步上前,一把夺过信封,快步闯到病床前)你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你现在说这些干什么?你就是想太多,你好好养病就不会有事情了,你不要想就不会有事情了吗?(把信封高高举起,狠狠地砸在了病床上)

激情是积极行动的产物,依靠演员的想象和自我经验的调动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具体的行动中与对手展开真实的交流与刺激,将人物之间尤其是人物内心的冲突落到实处。“盯、递、抢、别、躲、擦、夺、闯、砸”这些具体的动作使演员在真实的交流中、在感受与回应的具体手段中碰撞出真挚、鲜活的火花,更为有效地激发演员的感受和体验。

4.人物造型中的精雕细琢

台北病房的戏实际上一直设置着一个悬念——云之凡会不会来。通过前面的戏,观众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产生了情感认同,就会对人物的命运产生期待:“云之凡什么样?”“见了面又会怎样?”云之凡人如其名,虽然老了却依然气质非凡,正应了江滨柳当年说的那句“老了也很美呀!”因此,云之凡的人物塑造既要和年轻时期有所对应,又要和江太太有鲜明的反差,这需要在造型上下功夫。

江太太的花白短发烫着卷,宽大的暗色系服装,提着个大号的挎包;浓重台湾腔的普通话,时而夹杂几句闽南语,音量大、语调高,节奏比较冲,总是笑嘻嘻的,音色少修饰;微微有点驼背,动作幅度大、手势多、面部表情丰富。而步入老年的云之凡,头发精致地盘了个发髻,略施淡妆,一件得体的呢子大衣上搭配雅致的丝巾和胸针,提着一个小巧的手包,腕子上带着一块女士手表;音色柔美,吐字清楚,语言态度亲切,节奏舒缓,娓娓道来;虽是老年,但腰杆直,姿态端庄、手势较少,面部表情趋于内向(图3-25)。

图3-25 表演片段《暗恋桃花源》中的江滨柳和云之凡

由此可见,演员是创造细节的大师,对细节的捕捉与刻画是演员深入角色生活、激发深刻体验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