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提炼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只有极少的语言对话,多是作者以第一人称讲述内心的思考和感受,这就需要我们从文中提炼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最有利于揭示主题、展现人物的典型事件。
(一)典型人物
女儿:年近50,事业有成的作家,但同时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出版社催稿、工作应酬、人情交际。再婚的丈夫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对母亲的事情,他毕竟是个“外人”,属于不能也不好麻烦的人。独生女“书包”远在美国,正在开创自己的生活,帮不上忙。这个年纪的女人往往是一个家庭的轴心,维系着整个家庭的运转。作为女儿,她照顾着老人的晚年生活,住什么样的房子、找什么样的人来照料、吃什么、喝什么、在哪里看病……事无巨细,什么都得管,还时刻提心吊胆,生怕有个闪失,失去从苦难的日子里把自己拉扯成人的母亲;作为妻子,她对先生要温柔体贴,做丈夫事业的后盾和健康生活的守护人;作为母亲,她牵挂远在异乡的女儿,但她深知女儿的“难”,尽可能“不拖累女儿”,以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和生活负担;作为雇主,即使她对保姆小月在工作细节上有不满的地方,但她也能体谅小月的辛劳,多担待、不责难。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追求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女性,她要强、自立,并且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求,一个人默默承担着所有生活的辛劳,努力维持着生活的平衡。但是母亲的病情彻底打破了这种平衡,顶着重重压力的女儿不堪重负、身心疲惫(图2-2)。
图2-2 表演片段《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剧照
母亲:丈夫早逝,独自拉扯女儿长大成人,深为女儿的成就而骄傲,努力不成为女儿的负担。母亲勤劳节俭、自立自强,70岁时还推着小车卖冰棍;她对人热情实在、善解人意,总是能为别人着想。这样一个可亲可爱的老人,在疾病的折磨下变成了另外一副模样:“邋邋遢遢”“胡搅蛮缠”“贪睡懒做”“固执己见”“缠人黏人”“口出狂言”,这种变化不仅让女儿困惑,也让母亲自己感到恐惧和难堪。越是这样,母亲就越渴望和女儿在一起的时光,既想见女儿,又怕耽误女儿的正事,这就构成老人矛盾的心理。
(二)典型事件
通过对人物规定情境的梳理与剖析,人物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下一步就是寻找一个最有利于揭示主题、最能展现人物性格、最能开掘丰富的规定情境的事件,这就需要我们从作品的主题入手。《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讲的是母爱的伟大,尽管全篇都在描述母女俩与病情抗争的种种细节,但无不渗透着一位母亲倾尽一生对女儿的关爱:在最苦难的岁月拉扯女儿长大成人,70岁还卖冰棍补贴家用,省吃俭用不要女儿养活,怕女儿花钱而不愿看病,因担心女儿的安危催着保姆给女儿打电话,为了不成为女儿的拖累宁愿冒着危险做手术,为了不给女儿的婚姻增添负担而不愿住到女儿家里,感到自己时日无多时宽慰女儿“你都是为了我好!”……即使女儿已经50多岁了,但在母亲眼中还是那个不能省心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爱只能来源于一个人,那就是母亲,这也是为什么作家将题目定为《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原因吧。明确了主题,我们也就找寻到了最能揭示这份母爱的事件——母亲为了不成为女儿的拖累,宁愿冒着危险做手术。那么在原小说中,对“母亲决定做手术”这一事件的描写是什么样子的呢?
9月16号,星期一。大夫酝酿了很久,我期待了解的最后方案终于出台了。
下午近4点钟的时候,神经外科主任罗世祺找我谈话。
他开门见山地说:“不论从你母亲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或从手术准备情况来说,都是你母亲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但以她80岁的高龄来说,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我说:“从我母亲入院后的一系列检查来看,她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功能不是很好吗?平时身体也不错,没有生过什么病。1987年得过一次黄疸型肝炎,治疗了一个多月,各项指标就恢复了正常,比很多年轻人恢复得都快,都好。”
他说:“这不等于她经得起手术的打击,谁也不知道手术中会出现什么问题。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比较容易经得起手术的打击,对老年人就很难了。所以我们一般不考虑接受80岁以上老人的手术。”
……
他问:“难道你没有人可以一块儿商量商量吗?”
我说:“没有。”
甲大夫在一旁说:“她只有一个女儿,还在美国。”
我不是没有人可以商量,朋友们,还有先生,都可以提出他们的建议,但是大主意还得我自己拿。
问题是我拿不了!
我在人世间闯荡了54年也从没感到或者不如说从不在乎的孤独,就在那一刻猛然地袭上我的心头。就在那一瞬间,我懂得了什么叫孤独!它一上来就把我打得落花流水,让我生出无法抵挡的恐惧。
“看来我只能和她本人讨论这个问题了。”
罗主任说:“您怎么可以和病人谈这个问题呢?”
我说:“我妈行。”
我不是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事到如今,我不和妈讨论,还能和谁讨论?谁让妈生了我这么一个到了这种节骨眼上,还得让她自己来拿主意的女儿呢?不但不能像一般人在这种时候常做的那样,对病人隐瞒起真情,让病人情绪稳定以利于治疗,反倒让她自己拿起笔来,在吉凶难卜的生死簿上给自己画个勾。我不能老在医生办公室里哭个不休。我得赶快找个地方先把无法收住的眼泪排泄一下,不然我就没法回病房去见妈。我拿起母亲的核磁共振片子,说了声:“谢谢大夫。”就走出了医生办公室。
……
入院后,妈对自己的病情治疗一直不闻不问,好像不是她生病一样。这是对我的无限信赖吗?把她的性命全权交付给我?或许她明白,探讨这个问题令我痛苦难当?抑或是她知道自己的寿数已尽,问又有何用?
我无法瞒住任何时候都比我明白的妈,只有照实对她说:“不手术也没什么关系,顶多就是失明,我再请一个阿姨专门服侍您,我也可以充当您的眼睛。虽然大夫说在脑手术里这是最简单的手术,只相当于普通外科手术里的切除盲肠,但您的年纪毕竟大了,何必冒这个险呢?”
妈说:“别、别、别,我一定要手术。我可不愿意那样活着。你不签字,我自己签去。”
我说:“您签字不管事。”
妈说:“好孩子,你就听妈这一次话吧。”
……
身材矮小的妈仰着头对甲大夫说:“我不愿意那样活着,我坚决要求手术。”她的声音不大,但头脑清楚、咬字清晰、从容不迫地安排了自己的结果。
甲大夫说:“我们会考虑本人的意愿。”
妈听了以后,伸出右手和甲大夫握了握,说:“谢谢了。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了。”
妈为什么对甲大夫说“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亲人了”?是把自身的安危托付给了甲大夫?或是替方寸大乱的我负起托靠大夫的责任?还是说,从此以后,她的命运就紧紧地和甲大大连在了一起?
甲大夫也动情地说:“您也是我的亲人了。”[1]
显然,在女儿手足无措的时候,母亲挺身而出做了决断,是这一事件的高潮段落,但是在这段文字中并没有包含这一事件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整个过程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从矛盾冲突、场景以及人物的主要动作三个方面考量,进行情节的丰富和发展。
1.强化矛盾冲突
前面我们讲到,矛盾冲突主要体现为人与人、人与社会或自然、人与自我思想性格的纠葛和斗争,而在《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最重要的矛盾是母女之间因爱而产生的纠葛:女儿深深地爱着母亲,所以努力工作给母亲创造最好的条件治病;感到自己“病了”的母亲渴望和女儿多一点相处的时光。在女儿眼中,母亲的这种“不懂事”的要求,实际上是母亲知天命后“懂事”的结果,“不理解”使得母女间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随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大夫关于治疗方案的谈话,将母女之间的冲突集中到了是否手术这一事件上。
2.选择有利于展开动作的场景
如果按照原小说把事件发生的地点放在医院里,不利于人物一系列动作的展开,人物的语言、肢体动作甚至情感的表达都会受到医院环境的限制,因此,我们把地点放在了家里,这样更有利于小说中有关母亲种种生活细节的揭示与开展。而原小说中也提到,女儿为了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四处求人,托了不少关系,也得到了一些便利条件,因此,将大夫请到家里谈论病情也符合规定情境。不同的是,我们将罗主任改成了更为年轻的主治医生小罗,这样一方面考虑年轻的医生上门讨论病情更为恰当,另一方面为了医生与母亲、医生与女儿的关系更加熟络和亲近。
3.明确人物的主要动作
我们理出了这样一条线索:脑垂体瘤引起母亲的各种“刁难”让小保姆难以应对,于是把四处奔波的女儿叫回了家,女儿急着要走和母亲千方百计地留女儿构成了人物间主要的相互动作,母女俩的矛盾一触即发。小罗大夫的到来不仅解释了母亲一系列“不近人情”的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也抛出了有关治疗方案的选择题。女儿左右为难的时刻,母亲替女儿做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