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作品改编
——以《赵氏孤儿》为例
传统话剧的叙事相对单一、时空相对统一,有利于我们捕捉中心事件进行片段改编,再加上可见的舞台呈现,使得根据传统戏剧作品进行从舞台到舞台的片段改编相对简单。但是也有很多话剧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用多时空、多线索交错的结构呈现事件的复杂性,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我们以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为例。
《赵氏孤儿》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和《史记》中,后来被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改编成杂剧剧本。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昏庸,民不聊生。武将屠岸贾欲篡权谋反,诬告三代辅佐晋氏的相国赵盾忤逆,赵家上下三百余口惨遭杀戮。赵盾的儿媳庄姬因是晋王之女才被免于一死。庄姬产下一子,为保这赵氏的最后一条血脉,庄姬以命相托,请求前来问诊的草泽医生程婴将孩子藏于药箱内带出府门。深受震撼的程婴冒死应承。屠岸贾派来的武将韩厥发现孩子,程婴为保孤儿大义赴死,韩厥深为感动,护送程婴与孤儿逃脱后,自刎而亡。决意斩草除根的屠岸贾下令,如不交出孤儿将杀死全城同龄婴孩儿,程婴无奈只得献出自己同岁的儿子冒充孤儿,程婴妻悲痛而亡。程婴意将孤儿交给早已归隐山林的赵盾同僚公孙杵臼抚养,自己抱着亲生儿子共赴黄泉,没想到公孙杵臼自知年事已高,无力抚养孤儿,让程婴告发自己藏匿“孤儿”,保程婴与孤儿安生。屠岸贾劈死程婴亲生儿子冒充的“孤儿”,公孙杵臼舍生取义。并无子嗣的屠岸贾见实为孤儿的程婴之子可爱,便认作义子,传授本领。16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身世讲与他听,孤儿为赵家报仇雪恨,程婴完成重托,离开了人世。
图2-33 话剧《赵氏孤儿》剧照
田沁鑫编剧、导演的话剧《赵氏孤儿》(图2-33)并没有按照主要事件的时间进程推进情节的有序发展,而是将不同时空的内容交替呈现:孤儿的梦境—程婴给屠岸贾看病—屠岸贾脑海中出现晋景公与庄姬—屠岸贾给孤儿讲赵家忤逆的故事—赵家满门抄斩—庄姬生产—屠岸贾教孤儿在世之勇—程婴陷入回忆—庄姬托孤—韩厥自刎—程婴路遇晋景公透露赵家有后—屠岸贾让孤儿质问程婴当年献孤求荣—屠岸贾收孤儿为义子—孤儿为保义父剑伤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取义—程婴向屠岸贾敬献孤儿—程婴说服妻子,程婴妻触地身亡—孤儿顿悟—程婴倒下—屠岸贾气绝—孤儿悲愤中昂首前行。回忆与当下、梦境与现实、主观心理与客观表述……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格局与强烈的造型手段相呼应,使得人们耳熟能详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在重新的解构与组合下,形成一种颠倒困顿中拨云见日的艺术张力与美感。
那么,如何将《赵氏孤儿》改编成片段?从原话剧中直接照搬一段显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