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角色的任务到生活中去

二、带着角色的任务到生活中去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导演在谈到演员创作时提出了“心象”学说,“演员通过研读剧本在角色外貌、行为举止特征等方面使角色在自己心中活起来,明确‘看’到角色。”[3]演员心中角色的样子越具体、鲜活,演员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越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心象就没有形象。实际上,心象在演员初读剧本时就已经初步建立了,但这个心象是否准确,怎样使初期“模糊”的心象在演员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都有待于在生活中检验和捕捉。于是之先生在谈论戏剧创作时提道:“我如果不熟悉生活,绝不是假设一下积极动作,这个人就可以演活了。比如光靠假设,假设你是阿巴贡,这成吗?……当叫我演一个我并不深知其生活的角色时,我曾经这么‘假设就是我’过,但我收效甚微,弥补的办法,不是‘那魔术般的假设’,而是去生活。”[4]生活是人物形象创作的宝库,演员对人物准确的拿捏来自生活以及对生活中的人细致入微的体会和观察。从生活中沉淀出的认识与感悟,直接体现在演员对作品和人物解读的深度上。因此,我们常说,观察生活是演员一辈子的功课(图3-7至图3-9)。

图3-7 带着角色到生活中去

图3-8 体验生活

图3-9 体验生活

除此之外,带着角色这个“任务”有意识地去体验角色的生活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人、农民、医生、军人……对不同职业特点的捕捉和体验,不仅可以帮助演员准确把握角色的精神面貌和动作细节,也可以给予演员更坚实的创作自信。演工人就到工厂去实践,演医生就去医院观察生活,这是非常必要的。演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重要的创作手段,有利于演员在人物特有的场景中自如地生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生活化的表演绝不只是对某种生活、工作技能简单的模仿和复制,而是从中提炼出典型动作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物的精气神儿,真正抓住人物表层形象后面的情感因素,是表演创作中人物形象能否成立的关键。徐帆在《青衣》中饰演的是一代青衣名角筱燕秋,京剧科班出身的徐帆拿捏起戏曲身段,驾轻就熟、精彩传神。她没有将人物的刻画止步于表面的职业形象,仅解决“像不像”的问题,而是在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中呈现出人物的非比寻常的虔诚和专注,将人物对“青衣”的孜孜以求、求之若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全剧的结尾,筱燕秋没有赶上复排演出,眼看着自己一手调教的学生春来顶替自己在舞台上摇曳生姿,扮上装的筱燕秋走出了剧场,在漫天大雪中挥舞着水袖,凄凄而唱。观众在徐帆悲怆的表演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物对艺术追求的失落,更多的是一个女人人到中年不得不面对的落寞和苦涩。艺术的感染力不仅来自徐帆对人物外部的准确表达,更重要的是她捕捉到人物潜藏的情感实质,也就是筱燕秋内心强烈的艺术渴望与人到中年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所投射出的人物的情感欲望。这是筱燕秋这个人物的情感内核,是她动人心弦的地方。有了情感作为桥梁,她程式化的一举一动中流露的人物深深的哀怨和慨叹也就自然在观众心中发散开来。

我们以表演片段《大雪地》中的“黄子牛”这一人物为例,剧中黄子牛的职业是石油工人,剧中也交代他出身农民,当过兵,因此黄子牛身上既有工人的刚毅,也有农民的质朴和军人的严谨。他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渴望成为像王进喜那样的英雄,因此他任劳任怨,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被评为劳动模范后,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为了领导的几句“推心置腹”的奉承话,他违心地把深造的机会让给了别人……这个表面上积极向上的“铁人”,内心却是极其痛苦的,想说不敢说、想做不敢做。农村姑娘秀玲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在这样一个夜晚点燃了黄子牛心中爱的火焰。面对勇敢、善良的秀玲,黄子牛显露出了性格中顽皮、野性的一面,但是当集结号响起的时候,他又是原来那个谨小慎微的黄子牛了。带着这样一个角色的任务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很难在生活中直接找到一模一样的原型的。演员要善于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同时重新进行整合和提炼。对生活的观察并不是简单地为了找寻角色形象的依据,以生活为参照,真实地捕捉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体验角色的生活,揣摩和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才是最终目的。因此,演员的观察既不是旁观者,也不是简单的模仿照搬,而是真正沉浸在角色的世界里感同身受,更为细致、准确地体会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情感,产生最真实、切身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