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入手认识角色

一、从剧本入手认识角色

读剧本是学生表演创作的重要起步。剧本是表演创作的依据和基础,是揭开人物面纱的窗口,前期的案头工作就是要细读剧本,分析剧本和人物。我们以表演片段《全家福》为例,《全家福》根据作家叶广芩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任鸣执导,讲述了生活在灯盏胡同九号院的几户人家五十年来的悲欢离合。主人公王满堂为了躲避日本鬼子进村抓壮丁,从后院翻墙逃走,没想到村子被鬼子夷为平地。王满堂以为母亲、妻子和儿子都死了,就逃难到了北京城,被古建老师傅收留,不但传承了师父的手艺,还做了入赘女婿,娶了大妞。新中国成立后,王满堂成为古建队的领头人,参与修复天安门、建人民大会堂等国家重大建筑项目。后来,王满堂误以为被小日本炸死的原配妻子麦子带着儿子来寻夫,最后把儿子柱子留在了北京,自己回老家独守婆婆,尽忠尽孝。十几年后,柱子成了王满堂的接班人,而大妞和王满堂的儿子梁子却不学无术,私自承包建筑工程,偷工减料,以致伤人而锒铛入狱。我们以“梁子东窗事发”为中心事件,将其改编成表演片段。

案例十

《全家福》(一)

——根据同名话剧改编

时间:改革开放初期,王满堂退休的日子

地点:灯盏胡同9号院

人物:王满堂、大妞、梁子、老石、柱子、坠儿、张经理、警察

【远处收音机里传出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梁子:(慌里慌张赶回家,像是一夜没睡)

柱子:梁子,你这是打哪儿回来呀?

梁子:(吓了一跳)我说是谁呢?哥,你今儿怎么回来了?

柱子:今儿咱爸退休,我来接他参加欢送会。你小子最近忙活什么呢?成天不着家。

梁子:没什么,生意上的事。

柱子:当初你从古建队出来,辞职不干了,可把咱爸气得够呛。你可别再惹老爷子生气了,听见没有?

梁子:我怎么觉得我在古建队跟在家没什么差别呀,到哪儿你们都管着我。(灵机一动)哥,说点实在的,你们古建队有什么好活,干不完的匀给我那施工队点,我给你回扣!

柱子:梁子,古建队可是国家单位,你可别动这歪脑筋。

梁子:哎哟,我的亲哥,这都是哪年的皇历了,现在全国都开放搞活了。你说你成天苦哈哈地埋头苦干,是为了什么呀?就为了临了退休了,给你胸前带个大红花?那不傻帽吗!哥,不瞒你说,就我这眼下承包那施工队,那叫一业务繁忙,这大把大把的……

柱子:你这话到我这儿就算打住了,千万别让咱爸听见。咱爸……

张经理:(进院)请问,这是灯盏胡同9号,王满堂王师傅家吗?

柱子:您是?

梁子:这不会又是来找爹的吧!

张经理:听说王师傅退休了,我们老板想请他在城南给盖套四合院。

柱子:你们消息倒真灵,这边退休手续还没办完,就找上门来了。

梁子:你们老板是谁?

张经理:六合商贸公司的总经理,万大力。

梁子:呦!万经理啊,大能人!

张经理:放心,钱不是问题。我们看中的是王师傅的手艺。

柱子:那你们公家还是私人啊?

梁子:私人,大老板。

柱子:您还是请回吧,这活儿我们老爷子是不会干的,请回吧。

张经理:先别忙着拒绝,不说料,光工钱我们老板给这个数……

梁子:五千?

张经理:五万。

梁子:您回去跟万老板说,这个活儿我们接了!

张经理:你做得了王师傅的主?

梁子:做得了。

柱子:梁子!(冲张经理)这活我们家老爷子肯定不会接的,您还是请回吧,对不住了。

(张经理下,梁子追下)

王满堂:(上,冲着柱子)什么人吵吵嚷嚷的?你今天怎么回来了?

柱子:我这不是接您来了吗!对了,我给我妈抓的中药,我先送屋里去。(下)

梁子:(拿着名片回来,看见父亲,变得收敛)

王满堂:你往哪儿跑?成天不着家,这是旅店呐?

大妞:(忙着端早饭,上)梁子啊,过来吃饭,我天不亮就起来熬粥,稠糊着呢!

【汽车喇叭响】

老 石:(上)老王,今天是你的退休典礼,我派了车来接你。

王满堂:我不坐车。三十多年了,我见天儿走着上班,风里雨里的,今儿呀,我要把这条道再细细走一遍。坠儿他妈,你把水鸭子拿来,我得跟他们新一代的工人讲讲这水鸭子。

老 石:是啊,这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三十多年来,咱们修复了多少古代建筑,咱们用自己的心建设着北京城。可不知怎么的,我最近老是想起当年牺牲的二生,还有老肖,想起那些一辈儿辈儿走过去的建筑师傅……

柱子:(迎了出来)爸,石叔,待会儿你们就把这些话在会上给大伙儿讲讲。

老 石:行,我让车先回去,今天我陪你好好走这一趟。

柱子:爸,我送送石叔。(跟老石一起出了院子)

王满堂:(看到梁子吊儿郎当的样子,气不打一处来)你也是打古建队里出来的人,工人得有工人的样儿,不能这么没正形儿。

梁子:爸,别老工人工人的行吗?工人现在不领导一切了,现在是一切领导工人。

王满堂:(一句话把王满堂噎得说不出话来)你这个……青皮!

大妞:(推着王满堂进屋)行了,赶紧进屋收拾收拾,今天可是你的正日子。(把王满堂送进屋后出来,准备教育儿子几句)

梁子:(掏一叠票据给大妞)妈,我给您一任务,帮我把这些票据收好了,这一张都成千上万的,我怕弄丢了。

大妞:买什么东西成千上万?

梁子:建筑材料。您就别问了,千万收好了。

大妞:嘿,还是我老儿子本事大。

王满堂:(撩起门帘,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出来)

梁子:(一看见父亲就闪进里屋)

坠儿:(急匆匆地回来)爸,爸,梁子在家吗?

王满堂:(指了指里屋)

坠儿:报纸上说一个施工队承包的大礼堂塌了,砸死几个人,好像是梁子那儿……

王满堂:去,问问那青皮!(坠儿从里屋叫出梁子)

坠儿:梁子,你们施工队是不是出事了?

梁子:你别胡说!(走近大妞低声)妈,那东西一定给我收好。(就要往外走)

王满堂:等等,什么东西非得让你妈给你收着?

梁子:没什么。

王满堂:你装什么傻?(从大妞的笸箩中拿出一沓票据)让我看看你都买了些什么建筑材料?

梁子:爸!(上去就要抢)

王满堂:去,一边站着去。

梁子:别的施工队都是用这些。

王满堂:(抖着发票)你蒙得了别人,还蒙得了我?当初你离开古建队非要下海,我就一百个不放心,一再嘱咐你:甭管给谁干,接什么活,都不能忘了那句话“平如水直如线”。宁可自己少挣、不挣,也不能你昧着自己的良心,你听进去一句了吗?

梁子:搞包工没有不核算利润的,不为挣钱我干吗下海呀?算我倒霉赶上了。

王满堂:事到如今,你还不知醒悟,是吧?有皇上的年头儿立马就会杀你的头!

梁子:妈,你听见没?杀就杀,省得您老看我不顺眼!打小我就比别人多两名儿:不是青皮就是败家子。您不是骂我就是要砸扁了我。冲您,我也好不了!

王满堂:我叫错你了吗?你要不是青皮能干出这伤天害理的事吗?走,跟我去公安局自首!

梁子:我不去。

坠儿:你不去,公安局早晚会找上你的。这事儿,你躲不了。

【警车声】

梁子:(着急地)您快把那些票据给我吧。

王满堂:我不给,这是你偷工减料的证据!

梁子:(欲夺)那是我的东西,凭什么不给我!

王满堂:(抄起木凳)我砸扁了你!滚,你不是我儿子。

梁子:你,你是我亲爸吗?

大妞:我揍你!

坠儿:你说什么呢!

王满堂:你不配做我们老王家的后代!

梁子:爸爸,我求您了……(无奈地给王满堂跪下)

大妞:老头子,你就给他吧!

王满堂:能给他?为什么让你替他存,还不明白吗?

大妞:(捂着胸口)你可不能交,这不是给人家提供证据呀!

王满堂:难道替他窝藏吗?

大妞:梁子还年轻,往后家里得指望他呢!

王满堂:砸死的那个,家里就不指望吗?

【警车声】

警察:(上)谁是王国梁?

王满堂:他。

警察:王国梁,你因涉嫌一起重大工程事故,被拘留了,跟我们走一趟!

大妞:(哭叫)梁子!梁子!

王满堂:等等,这儿还有个东西!

梁子:爸,你……

大妞:(抓住王满堂)不能啊,这是把他往绝路上逼吗?(被王满堂推开)

王满堂:不是绝路,这是他唯一的生路!

警察:谢谢,走吧!

(大妞倒地,家人围上)

梁子:(扑倒在地,搂着母亲)妈,妈!

和大戏创作不同,在片段表演阶段,学生最终要排演的剧本只有几千字,但是学生必须通读全剧,在熟知整个作品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前因后果之后,才能对剧本和角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对剧本和人物的剖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包括时代背景、主题和最高任务、人物的规定情境、主要事件与风格等,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是了解自己所要饰演的人物,认识人物形象,为树立“心象”寻找依据,引发对角色的情感共鸣;最后是针对片段中的具体内容,琢磨人物的任务、行动线索和贯串行动,只有明确了任务,在排演中才能顺应贯串动作的方向,实现剧作者的创作意图,通向作品的最高任务。

(一)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1.主题与最高任务

主题是作品提出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最高任务是:“指一部作品创作意向的真正目标。我们把这个目标,这个吸引着一切任务,激发演员——角色的心理生活动力和自我感觉诸元素的创作意向的基本的、主要的、无所不包的目标叫作:作家作品的最高任务。最高任务和主题思想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但作为一种行动的核心,最高任务又不能完全等同于主题思想,它比主题更具行动性和形象性。”[1]新中国成立前,王满堂带着一众徒弟在茶馆里等活儿,即使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也不忘叮嘱徒弟别忘了上房干活的规矩;他最喜爱的徒弟二生参加志愿军,临行前,王满堂拿出找水平用的水鸭子提醒二生“平如水、直如线”;“文革”时期,为了保护院里的影壁,王满堂差点豁出了性命;新时期有大款出高价收这块影壁,王满堂更是不屑一顾……“平如水、直如线”是古建行业的建筑要求,也是王满堂一生恪守的人生准则,这是话剧《全家福》要歌颂和弘扬的主题。那么在“梁子出事”这一片段中,演员就要抓住一系列动作传达剧作的意图,实现作品的最高任务。

2.时代背景

正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演员的分析首先是由情感本身所进行的感性分析。”[2]演员对剧本和人物的分析,一定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尤其是初读剧本的时候,对剧本、人物和情境的感受都是非常真实、鲜活的。但是学生对人物所处的年代缺乏了解,很难唤起自身的情感投射,那么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进行背景分析,抓住那个时代鲜明的社会风貌,更重要的是要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唤起对那个时代、那些人物的共鸣。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中,和经历过那段岁月的长辈聊聊,然后在班里分享(图3-1至图3-4)。这样的剖析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鲜活的情感色彩,当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亲人身上找到某一个方面和角色的相似之处时,当他听到亲人讲述改革开放前后家里变化的种种生活细节时,他脑海中人物的“心象”会不知不觉地清晰起来,内心依据和对生活场景的想象也会随之丰富起来。

图3-1 背景分析

图3-2 背景分析

图3-3 背景分析

图3-4 背景分析

当然,只停留在纯感性的体会是不够的,演员对作品背景的挖掘一定也带着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可以帮助演员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自己所饰演的人物在剧中的地位和作用,找到人物行为动机背后的大的历史根源。这样在片段表演创作中,演员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物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真实感。在“梁子出事”这一事件中,社会大环境是一个主要的诱因,工人不再是人人向往的职业,就像片段中梁子说的:“现在不是工人领导一切,而是一切领导工人”。20世纪80年代初期,下海经商打破了铁饭碗,不仅拉开了人们的贫富差距,也在整个社会掀起了旧观念和新风潮的对抗与较量,而梁子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了解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梁子如此“大逆不道”的根源。在大的社会变革面前,到底哪些要改变,哪些又应该永远继承和保留下来,或许正是剧作家在《全家福》中,要借王满堂和梁子父子俩的对抗提出的问题。

可见,演员对作品和人物的背景分析,实际上都是为了充实对人物和剧中规定情境的认识与感受,这将是表演创作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3.人物的规定情境与主要事件

前面讲到案头分析一定要捋清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明确片段中的中心事件在整个戏中的作用和意义。

“梁子出事”这一事件的前因是什么呢?这场戏是梁子的第一次出场,没有更多的篇幅来展现这个人物,那么我们就要从相关事件中剖析梁子没有像哥哥姐姐那样听从父亲的人生教诲而走上一条不归路的原因。古建行业传男不传女,大妞和王满堂虽然有女儿坠儿,却一直盼望着再有个继承衣钵的儿子,再加上王满堂出身农村,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大妞在40多岁的时候怀上了梁子,对梁子的宠爱程度可想而知。

图3-5 表演片段《全家福》剧照

母亲是梁子永远的挡箭牌和避风港。梁子知道麦子把柱子留下后,父亲对母亲一直抱有歉意,所以母亲护着自己,父亲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更知道怎么把母亲糊弄得乐乐呵呵的,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图3-5)。所以在片段中,票据这么重要的证据,梁子也敢放心大胆地交给母亲,而他“怎么给”这一系列的手段,要让观众感受到梁子成长中这种独特的人物关系。正如我们常说的,演员要开掘丰富和生动的细节动作,通过那些看得见的引领着观众去体会和想象那些看不见的。

这场戏结束,大妞晕了过去。在下一场戏里,我们才得知大妞在上一场是与世长辞了,而全剧的结尾,改过自新的梁子被提前释放,重新回到小院,但早已物是人非、母亲西去了。虽然片段里没有表现梁子归来的戏,但是我们可以抓住母亲轰然倒地带给梁子以及整个家庭剧烈的情感冲击。因此,在片段中,尽管大妞的语言不多,但是演员要随着梁子事发,紧紧抓住大妞的内心动作,开掘出一系列丰富而具体的手段,将人物层层推进的内心的紧迫和摇摇欲坠的身体状况揭示出来。同样,饰演梁子的演员也要抓住母亲轰然倒地带给梁子的冲击。梁子虽然糊弄母亲,但他也是真心爱母亲的。那个慈爱的、无微不至地呵护自己的母亲突然倒下了,演员要从发现、挣脱警察、扑倒过去、再到试图唤醒母亲直至最后那一声痛彻人心的“妈”,把人物复杂的内心动作和欲望外化出来,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4.风格与表演风格

一部戏的题材样式决定了一部戏整体的表演风格,读剧本的过程也是摸索表演风格的过程。《全家福》是一部典型的京味儿话剧,不仅人物形象色彩纷呈,语言更是突显北京人邻里之间的诙谐幽默,洗洗涮涮、嬉笑怒骂、婚丧嫁娶、悲欢离合……50年间人物命运的起落变化都呈现在灯盏胡同9号院里。带有鲜明京味儿特色的现实主义是这部话剧的表演风格。演员的表演就要在虚构的环境中实现这种生活的真实感,展现富有生活气息的调度和细节动作,在舞台环境中真实地生活起来。质朴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京味儿色彩、鲜明的时代烙印也是该片段努力营造的戏剧氛围。

(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的性格是复杂的,当我们对人物性格主基调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又会发现在整部话剧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事件中,可以开掘出人物性格的其他侧面,构成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但是片段中的事件是相对集中和单一的,那么演员就要在全剧中捕捉人物性格及其丰富性,在片段中突显出来。性格是对人、对事的态度所呈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因此演员的表演就要在对人、对事的态度中突显人物独特的表达。

1.王满堂

王满堂是师父、古建专家。古建精神的传承铸就了他传统、本分的性格。回到家里的王满堂是一家之主,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他对家里的事是抓大放小。养育孩子、生活起居的琐事他一律交给大妞管。对于儿子梁子,他是一百个看不上,也不会管教。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大妞收留了柱子,也没有阻拦王满堂把赵家的手艺传给柱子,因此王满堂对大妞是心存感激的,他知道儿子是女人的腰杆子,所以他不好过多地干涉大妞对梁子的教育。其二,从全剧一开场,我们就看到了二生的灵巧和好学,他是王满堂最上心的徒弟,也是那时膝下无子的王满堂心理上的儿子,但是这个儿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梁子正是在王满堂得知二生牺牲的那一年突然降生的,因此当时王满堂看着刚出生的梁子就觉得这小子不是个“省油的灯”,再加上二生珠玉在前,王满堂又怎么能够看得上娇生惯养的梁子?这是他不屑管理的内因。其三,王满堂并不懂得教育孩子,他奉行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所以急了就打是王满堂的一贯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麦子寻夫而来,大妞急火攻心,病倒了。坠儿要为妈妈出头,跟王满堂顶嘴,王满堂脱了鞋就要打;大跃进时期,坠儿和同学一起偷了医院消毒锅上的铁卡子,他也是脱鞋就打……可见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王满堂是笨拙的。因此,在片段中,当王满堂得知梁子偷工减料出了人命时,我们给他设计了一个要脱鞋打梁子的细节动作,被梁子反唇相讥就知道脱鞋打人后,王满堂到处找寻能抄起来的家伙,慌乱中把老父亲的悲愤和无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大妞

赵大妞是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在全剧中只有麦子寻夫时矛盾冲突集中在她身上,其他时候她都不处于事件的中心,该片段中也是一样。那么赵大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还是要从研读剧本入手。人物的出场就是扎着围裙,拿碎布头糊袼褙;王满堂的乡下媳妇麦子来寻亲,大妞脸上、手上都是面粉,举着擀面杖就迎了出来;“大跃进”时期,身怀六甲的大妞,边听老肖讲述王满堂被周总理请去参加筹建人民大会堂的座谈会,边择着韭菜准备做顿好吃的犒劳丈夫;“文革”时期,即使和王满堂商量着怎么保住被批为“四旧”的影壁,也不忘淘米做饭……点点滴滴中勾勒出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形象。但是大妞也有她的“精明”,向周大夫要房钱,又不好意思开口,她就拦着周大夫支支吾吾,想让周大夫自己想起来;麦子在院里修灶,大妞言之凿凿地宣布主权;听说王满堂要跟麦子回老家,她一屁股坐在地上开始哭爹。大妞的精明里透着质朴,细节中透着操劳。因此,片段中的人物塑造就要抓住“锅碗瓢盆、洗洗涮涮”的特点,手里得有事儿,眼里得有活儿,不仅忙里忙外,在父子俩剑拔弩张的时候,她都巧妙地化解了两人的气焰。虽然“大妞”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是通过调度和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可以实现人物形象的真实丰润。最后,当大妞因为梁子被抓轰然倒地时,留给观众无限的错愕和慨叹。

3.梁子

图3-6 表演片段《全家福》剧照

梁子投机取巧但不是个浑人,他只是渴望成功,渴望证明自己。作为老赵家真正嫡系的传人,他的前面总有二生这个不可逾越的形象,他又不肯像柱子那样任劳任怨地从手艺学起。他没有吃苦耐劳的毅力,又自诩足够聪明,可以凭脑子挣钱。所以做工程,他偷工减料;遇到请父亲出山的大款,他马上大包大揽。迫切的渴望冲昏了他的头脑,由此可见,梁子是急躁、肤浅、自作聪明的人(图3-6)。因此,在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不是着力于他的算计和精明,而是在他处处寻找救命稻草的一系列行为中,体现他的急躁和肤浅。

从小在灯盏胡同九号院长大的梁子,身上有种北京胡同少爷的玩世不恭。首先体现在他油腔滑调的语言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茬都敢接,甩腔拉调间流露着自身强烈的优越感,这也是他自作聪明的一种表现。与语言相呼应的是他的身体语言,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形体懒散松垮,派头十足。观众对人物外部形象的依赖使得形体和语言造型成为演员塑造人物最直观和形象的体现,因此演员要抓住语言和形体独特的表现,让人物一亮相就把形象鲜活地呈现出来。

(三)片段中的中心事件和人物的任务

“梁子东窗事发”是片段中的中心事件,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我们发现表面上是王满堂和梁子对是否要自首的冲突,实际上折射的是父子之间人生信条的冲突。但是在片段中,中心事件发生之前还发生了“老石接王满堂开退休大会”和“张经理请王满堂出山”两个事件,这两个看似跟中心事件毫无关系的事件实际上都在为人物后来的行为做铺垫,为中心事件的揭示埋下伏笔。因此,演员需捋清自己的行动线索,开掘出一系列具体可见的行动,以实现人物的目的和任务。

今天是王满堂退休的大日子,所以王满堂的任务是细细品味在古建队的最后一天,老石和张经理的出现从正面和侧面都在揭示王满堂的行为准则。梁子这场戏的任务是遮掩错误。他一上场就鬼鬼祟祟地向外张望,生怕有人跟着自己,一副做贼心虚的样子;和柱子、张经理套近乎都是为了找经济来源让自己从事件中脱身;为了遮掩,他把票据交给了最放心的母亲;坠儿跑来揭穿事情,他的反应是喝止、开溜;被父亲发现票据证据确凿时,他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父亲不但没有包庇自己的意思,还要送自己去自首时,梁子要拿回证据,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丰富的行动:辩解、推卸责任、抢夺、向母亲求助、跪下哀求。在事情发生后,大妞的任务是帮助梁子躲过这一劫,所以她一面安抚儿子、一面阻拦王满堂,也正是去不去自首这个问题,引发了父子、夫妻、母子之间丰富的极具冲击力的相互动作和对抗,把戏剧节奏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