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到“构成”

1.1.1 从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到“构成”

全世界艺术设计院校都非常重视的设计基础课程,起源于德国的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见图1.1、图1.2)。它1919 年成立于德国,是世界现代设计教育的发源地。包豪斯创立了三个著名的“构成”课程——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成为设计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图1.1 包豪斯部分师生

图1.2 位于德绍的包豪斯校舍

这所由德国著名建筑家、设计理论家沃尔特·格罗佩斯创建的学院,经过创办以来10 多年的努力,集中了20 世纪初欧洲各国对于设计的新探索与试验成果,包括荷兰“风格派”运动、苏联构成主义运动的成果等,并加以发展和完善,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对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包豪斯学院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就是它的设计基础课程,这使设计理论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打破了以往艺术家只注重个人感觉、情感而没有科学依据的局面。这些强调科学性的思想和实践在包豪斯建立之前是没有的。在基础课程中,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点、线、面的分解,分析物体的存在因素,从平面和立体等不同角度进行探索,寻找视觉中的变化与规律。对于传统的绘画,也尝试用构成的语言进行拆分、分析,找出视觉上的规律,特别是韵律和结构,再将这些加以整合,形成独特的设计作品。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还训练学生对自然的敏感性,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从而对自然界产生新的认识。他们对物质的色彩、材料、肌理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对于不同的材料如石头、皮革、玻璃等应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包豪斯引入康定斯基、克利、蒙克等教员,开创了色彩教学的新内容体系。康定斯基将三原色(红、黄、蓝)带入绘画教学体系,从完全抽象的色彩与形态的理论研究开始,逐步把这些抽象内容与具体设计联系起来,注重以科学为研究前提,同时强调人的精神因素,对于点、线、形态都赋予其心理内容与象征意义,同时强调各种形态之间的关联和融合关系。

包豪斯的基础教学课程形成了一个适合培养设计人才的完整体系,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强调技术与理论合一,而不是单纯地追求作业效果,使设计师的能力从注重个人情感的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设计媒介表现上来。

与欧洲早在20 世纪初就在积极探索设计基础教育相比,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20世纪80 年代前一直延续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1956 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但中国的设计教育还是以传统手工艺为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摆脱传统的美术教育的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艺美术学校大多以传统手工艺为中心内容。大多数艺术院校的课程体系是原有的绘画美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国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体制的混合。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国内高校逐渐出现了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但是因为我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缺乏自身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因此在设计教育领域开始大量吸收国外的教学内容和经验。从1978 年起,国内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学者将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引进来,展开构成的实验教学,开创了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新局面。从此,人们将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这套课程成为从抽象形态入手培养设计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从“三大构成”开始,中国现代设计教育逐渐摆脱了以传统手工艺为主要内容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