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色彩分解法、色彩归纳法

7.2 色彩分解法、色彩归纳法

19 世纪的欧洲,伴随着光学实践与理论的日益成熟,摄影技术也在不断完善,一些关于光学的理论著作为欧洲艺术家在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为代表的印象派画家,开始对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进行研究,他们大胆地屏弃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笔触和色彩对户外景物进行写生、创作。新印象派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把大自然中的色彩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进行分解后构成色彩丰富的画面(见图1.9)。后期印象派画家如梵高(Van Gogh,1853—1890)在扩展了修拉以来的只用小圆点作画的语言,将其发展成适合表现事物结构与自己感情的蚯蚓式的色线或色块,并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分解景物的色彩后再重新构成画面。而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在处理画面时,更加大胆地省略了景物多余的细节,用单纯的线条和色彩把画面进一步极端简化,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给人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完美的平面装饰效果(如图7.7)。他们的出现为现代色彩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7.7 含羞草(亨利·马蒂斯)

解构主义之于建筑设计,在某种意义上已不再局限于抽象艰涩的哲学概念,而更具设计研究策略和分析方法论的意味。以此为指导,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解构主义建筑异军突起,它们以“揭示结构和系统的不确定性”为目的,以消解、破坏既有建筑类别、形式、结构、功能等为手段,呈现出强烈的不对称、无秩序、不协调、无规则和不连贯的形式特点。如彼得·埃森曼(Pteri Isenman,1932—)设计的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卫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见图7.8),詹姆斯·斯特林(Jame stirling,1926—1992)设计的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新国家博物馆等,均为解构主义建筑经典之作。

图7.8 卫克斯那视觉艺术中心

色彩解构也借鉴建筑设计中的点、线、面分割、重构方法,对所选定的色彩对象进行分解、打散后重新主观地再增减组合创作;对所选景物的色调、面积、形状重新加以调整和分配,抓住所选景物中典型色彩的个体或部件的特征并抽取出来,按作者的意图再重构新的画面。解构色彩有别于一般的写实性色彩表现,它通过强化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视觉装饰元素,再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把它们重新分解、打散,经过重构、反复、支配、重叠、透叠、渐变、重组等,改变色彩的对比调和,从而呈现装饰性绘画的形式美感(见图7.9)。找到正确的思路和训练途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便捷方法。

图7.9 色彩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