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视觉后像
2025年09月26日
3.2.1 视觉后像
当外部刺激停止之后,视觉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这种现象叫视觉后像,也叫视觉残像,一般有两种。
3.2.1.1 正后像
在黑暗环境下,先看一盏明亮的灯,然后闭上眼睛,在眼前的黑暗中就会出现那盏灯的明亮残影,这叫正后像。日光灯亮着的时候是闪动的,闪动的频率大约是100 次/秒,但由于眼睛的正后像作用,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它的快速频闪。电影也是利用这个原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银幕上物体的运动是连贯的。正后像是由在外部刺激消失的时候,视神经还尚未完成工作引起的。
3.2.1.2 负后像
负后像是由神经疲劳过度引起的。当我们在白色或灰色的背景上放上一块红色图形,注视一分钟时间后将图形撤走。这时眼前背景上就会出现一块同样形状的绿色影像。这一绿色影像多次出现,最终完全消失掉。这种现象在生理上的解释为:当人们观看红色时间足够长的时候,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疲劳,要保持这种不变的红色印象,在视网膜上映有红花的这个区域的视锥细胞的感红蛋白,只有大量红光才能继续激起它们产生红色信息。当视线迅速移到白纸上,白纸上反映到视网膜上原红花影像的那个区域中的白光中所含的那部分红光,其量不能激起这个区域疲劳过度的红色感色蛋白的迅速合成,也就是不能激起那个区域红色视锥细胞产生红色信息,而恰恰在这时,原在这个区域一直处于抑制状态的那部分绿色视锥细胞在仅有白光中的那部分绿色光的刺激下格外活跃,所以这个区域给人的印象是绿色的。当然这种现象很快就消失了。这种负后像色彩错觉一般都是补色关系的,如红—绿、黄—紫、橙—青紫。黑与白也同样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理相同。图3.4 为色彩负后像实验。
图3.4 色彩负后像实验——小鸟入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