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色彩艺术的发展
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艺术家们在挥笔作画的过程中也在思考色彩的本质,并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从科学理论中借鉴的知识不断进行作品创新。
1.3.2.1 浪漫主义画家的色彩探索
以欧洲的绘画发展为代表,在现代艺术时代来临之前,大多数学院派艺术家画作的色调是幽暗的。纵观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色彩一直在画家的心目中居次要地位。他们认为对于绘画来说,构图、线条和透视是最重要的,色彩并不是主要问题。作画的步骤是:首先根据选题拟定构图的有关细节,然后选定物体的表现层次、视角和透视。随后一般先画出草图,用黑铅笔完成黑白底稿。在空白画布上完成底稿之后,如果其他环节都已完成,这才到了最后一步,即拿起调色板给画着色。
首先在绘画中重视色彩的大师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他的作品弱化线条,用色热烈生动,富有个性。1830 年7 月28 日,巴黎人民掀起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德拉克罗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件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的作品《自由领导人民》(见图1.6)。这幅画描绘的是革命人民为推翻波旁王朝而与保皇军展开巷战的场面,强烈的光影造就了戏剧性的张力,气氛热烈激昂,构图富有动感,色彩丰富炽烈,笔触奔放挥洒。
图1.6 《自由领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1.3.2.2 印象派的成就
与德拉克罗瓦同时代的英国画家透纳(William Turner,1775—1851),也是色彩解放的先行者之一。在他的作品中,他将各种色彩并置,红色、橘红色、绿色、蓝色和黄色在人们眼中产生闪烁和跳动(如图1.7)。他发展了光与色彩远胜过造型的绘画风格,对大气和光线的探究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印象主义画派。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在1869 年的伦敦之行中,就对透纳的外光表现技法崇拜不已,这个影响在他1872 年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中可见一斑(见图1.8)。
图1.7 《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后一次归航》(透纳)
图1.8 《日出·印象》(莫奈)
印象派19 世纪60~90 年代在法国兴起,当时因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印象派主张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和乡村、街头,认真观察一天中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迅速准确地抓住对象的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生动印象的作画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对绘画的革命。
莫奈的作画方法自成风格。他以色块为基础,把浅色色块涂到深色色块上面。他作画时并不勾勒轮廓,将物体的边界表现得模糊不清,使用油彩时也并不是等到最后才进行。最特别的是,莫奈开始作画后不久,就从画室移到户外,他要在户外捕捉某个转瞬即逝时刻的色彩情景,而不是像学院派绘画那样,只靠画家的回想。对于莫奈来说,一幅画的基调取决于他眼睛最先感觉到的色彩。
印象派主张绘画不仅是艺术,而且应该是科学的,要经得起光学原理的分析。印象派另一位代表人物雷诺阿(Pierr-Auguste Renoir,1841—1919)在画中让胭脂红、玫瑰红、蓝色与紫色和阳光一道在赤裸的肌肤上闪烁,没有人能如此得心应手地运用色彩和光来剖解、分析明暗关系,并兼顾色彩的写实效果。
1.3.2.3 新印象派与点彩
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是新印象主义的创始人。他赞同印象派用光谱色作画的革命性主张,但认为印象派的绘画内容过于偏重偶然性而无视构图。因此,他决心按照客观而科学的原理,从每一个细节出发来组织作品。
修拉的科学修养很好,他对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有所研究,如麦克斯韦的光学理论、化学家谢弗勒尔的色彩对比法则等。按照对比法则,当红与绿、黄与紫、青与橙等这些互补的颜色被相邻放置时,其色彩效果看起来最鲜艳;但如果将这些颜料在调色板上调合后,色彩就会变得暗淡。修拉和后来的新印象主义画家主张用未经调和的原色绘画,绝对避免在调色板上混合颜色。他们用细小的各原色色点来塑造形象。绘制画面,中间色由观赏者在自己的眼睛中去调和(见图1.9)。因此,新印象派又被称为“点彩派”。这种用色点排列而成的画不能精细地刻画物象的细节,但是各种颜色的并置,会因对比关系使画面更加明亮,产生出富有光感的灿烂辉煌的效果。因此,又有人用“分色主义”一词来指代这种绘画技法。这是色彩魅力和奥秘的又一次挖掘和展现,是科学研究和艺术探索的结合。
图1.9 《大碗岛上的一个星期日》(修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