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色相对比

3.3.2 色相对比

在色彩的世界中,色相是色彩关系的灵魂,明度是色彩关系的骨骼,而纯度则是色彩的性格。其中色相是感知色彩的关键,之所以称色相是色彩关系的灵魂,是因为我们所认识感知的世界如果失去了色相,仅仅依靠明度、纯度去感知世界,那么世界相对会变得扁平。色相的出现,让世界有了生机。

我们把因为色彩之间的色相差异而产生的对比关系,称为色相对比。其中,三原色的色相对比,视觉效果最鲜明和强烈。有彩色和无彩色进行对比时,白色会削弱彩色的固有色,而黑色则会衬托并强调出彩色的固有色。色相对比的同时,也伴随着明度和纯度的对比。

3.3.2.1 色相对比的分类

简单的色相对比可以按照色环相互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类。如图3.17 所示,在色环中,取色范围不同,出现的画面色彩效果也将不同。

图3.17 色相环

1)同类色对比

色相在色环中距离角度为15°左右,色彩与色彩之间产生的对比,称为同类色对比。常用于突出色相的和谐关系,表现色相的微妙变化。如翠绿与草绿、柠檬黄与土黄之间的色相对比等。这样的对比是最弱的色相对比,因为并置的色彩之间存在绝对值的共性。这种对比下的画面感通常会显得单纯、优雅,对比关系相对比较稳定,调子统一。弱点是因取色范围狭窄而显得单调、平淡无力。如果需要加大画面的丰富层次,就需要借助明度和纯度来进行调节。图3.18 为同类色对比图。

图3.18 同类色对比

2)近似色对比

色相在色环中距离角度为45°左右,色彩与色彩之间产生的对比,称为近似色对比。这样的对比是色相的弱对比,如黄色与橙色之间的对比。其形成的画面感会比较统一协调、柔和、耐看,冲突性不强。在画面感需要丰富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加大明度和纯度的对比来丰富画面层次,如图3.19 所示。

图3.19 近似色对比

3)中差色对比

色相在色环中距离角度为90°左右,色彩与色彩之间产生的对比,称为中差色对比。这是色相的中对比,如黄色与红色的对比。这种色相关系会有一定的色彩对比差异,处理得当,就不会形成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对立关系,容易达成统一和谐,同时又不失对比变化,色彩效果较为生动和丰富,如图3.20 所示。

图3.20 中差色对比

4)对比色对比

色相在色环中距离角度达到120°左右时,色彩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关系,我们称之为对比色对比。对比色对比是色相对比中的强对比,如黄色与蓝色的对比。色彩差异大,对比鲜明,有活力。这种对比中对立的色彩在视觉上互相冲突,色彩性格相差很大,属于不易调和的色彩。因此,这种对比形成的画面效果对比强烈,处理不当易显得凌乱,滋生烦躁情绪。对比色搭配,深受儿童喜爱,如图3.21 所示。

图3.21 对比色对比

5)互补色对比

色彩在色相环中,相互之间的夹角达到180°左右时,色彩与色彩之间就形成互补色的对比关系,互补色的对比是色相对比中最强的一种对比。最典型的补色对是黄和紫(明度的极端对比)、蓝与橙(冷暖的极端对比)、红和绿(纯度的极端对比)。在互补色对比中,两种补色并置一块,为了突出对比效果,往往要把其中一方强调出来,起支配作用;另一方则使其弱化,处于从属地位。民间谚语“绿配红,色难融;红靠蓝,讨喜难;蓝搭黄,厌没完”,说明补色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它们之间的面积搭配对比一定要小心组织,否则最好的绝配也可能是最次的搭档(见图3.22)。

图3.22 互补色对比

由上可以看出,因为夹角的变化,并置的两种色彩形成了色相之间各种不同的对比关系。色相对比的强弱,完全取决于色相在色相环上的距离。

3.3.2.2 无彩色与有彩色的色相对比

无彩色与有彩色搭配,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比如红色与白色、浅灰色、黑色搭配,会显得大方、典雅。无彩色与有彩色的面积形成一定的大小对比关系时,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当无彩色的面积大于有彩色时,画面感典雅、庄重、稳重;当有彩色的面积区域大于无彩色时,画面会显得活跃。图3.23 就是一个例子。

图3.23 通过无彩色来调整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