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 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3.3.1 同时对比与连续对比

3.3.1.1 同时对比

色彩对比主要通过色彩内在的要素属性(感官色彩、界定色彩的识别基础,通常指色彩的三要素:色相、纯度、明度)和其他的外在形态(被观察色彩的时间变化、面积大小、位置关系、肌理状态和形状)来形成对比的。以上情况都是在同一时间、同一环境内发生的对比,即静态情况下的色彩对比,被观察的环境因素也相对恒定,这种色彩对比被称为同时对比。色彩的基本三要素之间产生的色彩对比基本都属于同时对比的范畴,即明度对比、纯度对比,以及色相对比。

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对比应用广泛,设计师在设计时可以通过同时对比获取很好的视觉感受,从而促进产品品质和市场美誉度的提升。

举一个简单的实例:有一个人去4S 店购买汽车,看中了一款灰色的汽车,视觉中的灰色显得典雅、大方,有品质。可是一周之后,他感到这个灰色并没有他购买时那么好看了,失去了当时典雅的感觉。汽车的颜色完全没有发生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是因为他选择购买的样车处于4S 店一个黑色环境的销售展厅里。可是在实际使用中,汽车存在于一个相对灰度的空间里,同时对比发生了变化,因此觉得汽车的颜色变深了,他所中意的高级灰的感觉也就发生了变化。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设计师在设计展厅时,正是通过同时对比的原理和规律,提升了产品的品质,修改了观察者的色彩感觉。

3.3.1.2 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与同时对比都是因为人的视觉生理条件而产生的对比效果现象,其中连续对比是指人眼在不同时间段内所观察与感受到的两种以及两种以上的颜色产生的对比。从生理学角度讲,物体对视觉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视觉感应不会立刻全部消失,该物的映像仍然暂时存留,这种现象也称作“视觉残像”。因为是延迟后发生的对比效果,所以连续对比又被称为“后像”。而视觉残像又分为正残像和负残像两类,视觉残像形成的原因是眼睛连续注视,是由神经兴奋所留下的痕迹引发的。所以,连续对比也具有不稳定性的动态特征。

在生活中,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晚上在一间屋子里,突然关灯以后,眼睛看到的并不完全是漆黑一片,而是会隐约留有原先视觉中的物体的轮廓线,这就是视觉残像;随着时间推移,这个轮廓线会慢慢地消失。由于人眼吸收不到任何色彩,眼前会逐步漆黑一片。随着人眼逐步适应眼前的环境,由于一些间接或微弱的光线存在,眼睛还是能吸收到一些微弱的色彩,因此又会渐渐分辨出室内的物品来。这就是连续对比产生的最简单的视觉生理现象。

3.3.1.3 后像

我们的眼睛看到一种强烈的色彩之后,这种颜色的补色会在一段时间内被看到。也就是说,后像所看的色彩是之前所看到的颜色的补色。如图3.15,将视觉的中心放在左边绿色圆圈中央的小十字上一段时间,然后快速移到右侧空白的方框内的小十字上,会发现视觉也产生了一个相同于左侧绿色圆圈大小的一个圆,这个圆圈的颜色呈现出紫色。如果我们将图中的色彩进行反转,再看右侧黑色的空白处,也一样会看到一个绿色的圆圈(见图3.16)。这就是后像。目光注视之前的色彩越久,后面所看的后像就会越强烈。

图3.15 后像(一)

图3.16 后像(二)

正残像和负残像是连续对比(后像)中的两种色彩感觉。

3.3.1.4 正残像

所谓正残像,是连续对比中的一种色觉现象。它指在停止物体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仍然暂时保留原有物色映像的状态,这是视觉神经兴奋有余的产物。如凝视红色,将其移开后,眼前还会感到有红色浮现。通常,残像会保留一定的时间。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就是按照这个特性被创造出来的。即每秒钟由若干个延续的画面组成,将其按帧连续播放,就可以看到一个连续完整的动态画面。

3.3.1.5 负残像

负残像是连续对比的又一种视觉现象,指在停止色彩的视觉刺激后,视觉依旧暂时保留与原有色成补色映像的视觉状态。通常,负残像的反应强度同凝视原有色的时间长短有关,即持续观看时间越长,负残像的转换效果越鲜明。例如,当久视红色后,视觉迅速移向白色时,看到的并非白色而是红色的补色——绿色;久观红色后,再转向绿色时,则会觉得绿色更绿;凝视红色后,再移视橙色时,则会感到橙色明度降低。当我们持续凝视红色后,把视线移向白纸,这时,由于红色感光蛋白元因长久兴奋引起疲劳转入抑制状态,此时处于兴奋状态的绿色感光蛋白元就会“乘虚而入”,通过生理的自动调节作用,白色就会呈现绿色的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