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光是产生色彩的首要条件
色彩的产生,是光对人的视觉和大脑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一种视知觉,没有光源就没有色彩感觉。在黑暗中,人们是看不到各种景物的形状和色彩的,那是因为没有光线。在同样的光线条件下,人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对象有各自不同的色彩,这是因为各种物体表面具有不同的吸收光和反射光的能力,反射的光不同,人的眼睛就会看到不同的色彩。
这个产生视知觉的过程是:光——眼睛——神经——大脑皮层,如此人们才能感知到色彩(见图2.1)。
图2.1 产生色彩知觉的过程
可见,光是产生色彩知觉的首要条件,那么什么是光呢?经过近代伟大物理学家的刻苦探索,光这一普通而又神秘的事物最终有了较为满意的解释。光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的波长范围极宽,根据波长可以将电磁波分为宇宙射线、X 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和无线电波等,它们都各自有不同的波长和振动频率。在整个电磁波范围内,并不是所有的光都有色彩,更确切地说,并不是所有光的色彩都可以用人的肉眼分辨。只有波长在380 纳米至780 纳米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彩感觉,这段电磁波叫可见光。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肉眼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最短的电磁波是宇宙射线,最长的电磁波是交流电波,可见光波属于电磁波中波长较短的一段(见图2.2、表2.1)。
表2.1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及颜色
图2.2 电磁波谱及可见光图
由三棱镜分离出的波长不同的各种色光具有各自不同的折射率。红光的波长最大,折射率最小;依次排列,紫色光波长最小,折射率最大(见图2.3)。彩虹的产生与三棱镜分光的原理完全相同,雨后的大气层充满了微小的水珠,每一粒水珠都像一个棱镜一样具有分光的作用,白色日光在水珠内产生了折射作用,于是我们看到了彩虹。彩虹展示了非常美丽的色彩秩序,是大自然的奇观(见图2.4)。
图2.3 白光经过三棱镜产生分解
图2.4 雨后彩虹
光线进入人的眼睛进而产生视觉,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见图2.5、图2.6、图2.7):
图2.5 交通信号灯
图2.6 蓝色透明玻璃器皿
图2.7 光线以三种形式经过眼睛在大脑中产生色知觉
(1)光源光。
眼睛直接对着光源,光直接进入眼睛。在这种情况下,光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颜色不变,是光源的本色。
(2)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进入视觉,如透过彩色玻璃去观察色彩,或者白色的日光穿透一些彩色玻璃射入房间,此时眼睛接受的光属于透射光。透明的物体,光波可以全部或部分穿过,如白玻璃可以透过全部波长的光波,而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色光,其他光波被吸收。不透明的物体具有遮光性,光波不能穿过。
(3)反射光。
反射光进入眼睛产生色彩知觉是光进入视觉的最普遍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能看到物体,就是该物体反射光线进入视觉的结果。物体对某种波长的光反射得多,就呈现为那种波长对应的颜色。通常,物体不是只反射一种色光,只是因为眼睛感受到的某几种光比较多,而其他色光被反射得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