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中性混合

2.4.4 中性混合

中性混合是很特殊的一种,混合的过程并不变化色光或色料本身,而是由于人的视觉生理特点而产生的视觉色彩混合。混色的结果亮度既不增加也不降低,而是相混合各色亮度的平均值,因此人们把这种色彩混合的方式称为中性混合。

从前面分析可知,无论是色光的混合还是色料的混合,在光线进入眼睛之前都已经在视觉外混合好了,再由眼睛看到,这里面包含物理的混合过程。这里所说的中性混合,是颜色在进入眼睛之前没有混合,而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视觉的作用将色彩混合起来,这实际上是一种生理上的混色。

中性混合有两种方式。

2.4.4.1 颜色旋转混合

将几块不同的色彩涂在一个圆盘不同的位置上,快速旋转转盘,就可以看到混合起来的色彩。当旋转停止后,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色盘快速转动起来后,眼睛的视网膜的同一位置在不断快速地受到变化的色彩的刺激。在旋转的过程中,当第一种色的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效果尚未消失的时候,第二个颜色刺激已经开始产生作用;当第二个颜色刺激尚未消失的时候,第三个颜色刺激又产生作用。就这样,不同的颜色快速先后刺激作用,就在人的视觉中产生了混合的效果(见图2.48)。

图2.48 旋转混合的实验转盘

颜色旋转混合效果在色相方面与加法混合的规律近似,但在明度是相混各色的平均值。

2.4.4.2 空间混合

空间混合是另一种色彩的视觉混合方式。我们都知道,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与物体跟眼睛的空间距离有关。物体向眼睛靠近时,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增大;远离眼睛时,视角缩小,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就会变小。如果把不同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当它们距离眼睛足够远,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些不同的颜色就会同时刺激视网膜上非常邻近部位的感光细胞,以至于眼睛很难将它们独立地分辨出来,这时就会在视觉中产生混合。由于这种色彩混合受空间距离以及空气清晰度等的影响,我们称其为空间混合。空间混合属中性混合,明度值既不加也不减。有时候,同样的颜色用空间混合的方法达到的混色效果,比用颜料直接混合的效果要明亮、生动(见图2.49、图2.50)。

图2.49 空间混合手绘作品

图2.50 织物中的色彩空间混合

在四色印刷中通过分色制版,把彩色图片分成红、黄、蓝、黑四色网版。印刷后,印在白纸上的四色网点有一部分重叠起来,产生减法混合,其余独立的网点保持原色。这些重叠的或未重叠的彩色网点挤在一起布满整个画面,网点十分细密,只有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因此能够在视觉中发生色彩混合。不同的彩色网点分布,可以混合出各种明暗、鲜浊不同的色调,因此可以还原出与原作非常近似的图像。

彩色电视成像过程中也有空间混合。在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上布满细小的红、绿、蓝色发光荧光粉条或粉点,眼睛很难把它们单独区分开。由于这些发光点的亮度比例在不断地被调节,视觉就会看到不断变化的彩色图像。

在纺织品设计中,空间混合的色彩效果更具魅力,可以将多种不同颜色用于同一件织物的经线与纬线中,还可以把不同色的纤维纺在同一缕纱线中,再编织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有不同细色线的统一整体,效果往往非常活泼、生动。

在绘画中,不同颜色的笔触交错细密地平铺在画面上,也会产生生动的空间混合效果。从印象主义大师莫奈和修拉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利用这一色彩规律去表现大自然的手法,颜色并不是调好之后再涂在画面上,而是用细微的纯色圆点一笔一笔排列在画面上,然后在观看者的视觉中完成各种调和。用这样的手法创作的风景画具有强烈的光感与空间感,色彩非常饱和。修拉曾经研究过物理学家谢弗勒尔提出的色彩学原理,主张“以光学的调色代替颜料的调色,这种调色方法意味着把调子分解为它的构成因素”。后期印象主义画家梵高,也接受了这种混色的原理,用强烈的色彩与有力的笔触,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