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5 面积、形状、位置、肌理与色彩的对比

3.3.5 面积、形状、位置、肌理与色彩的对比

色彩总是通过一定的面积、形状、位置和肌理表现出来,每一种颜色总是以面积的大小、形状的轮廓与方向、色的分布等因素出现。所以,除了色相、明度、纯度之外,以上这些因素也能带来色彩差异的感觉。人的视觉接触到这些存在的客观因素时,会因人眼特殊的生理特征或视觉经验而形成不同的色彩感受。比如,人的视觉通常习惯把中心停留在画面上部三分之一的地方,这个位置的颜色因为这种视觉经验和视觉特征,色彩感觉会被加强;相反,在画面下方的颜色就需要调整其他影响色彩对比的因素才能引起视觉的重视。

3.3.5.1 面积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同一种色彩在画面中所占的范围或色彩的总和被称作色域。色域之间的面积大小和差异就是色彩的面积对比。这种面积对比会产生不同的对比效果和对比感受。

假设有两个画面,只有两种颜色,一个画面中色域均等,另一个画面中的色域比例为2∶1,就会产生下面的色彩感觉:色域均等的画面由于色彩对比的互补作用,会抵消一部分色彩作用力,色彩的力量反而降低了,而且颜色与颜色之间没有主次,会形成激烈的冲突,画面无法和谐。相反,色域有大小变化的画面,有主从关系,由于色彩之间的补偿规律,色域小的一方会衬托出色域大的一方的色彩性格,但色域小的颜色又会因为色域大的颜色的压迫和包围,产生自发的抗争。这样,色域小的颜色会显得生动,因为这种对比规律也会让小色域的颜色得到加强,属于共赢,所以这样的画面力量和生动性远远强于色域均衡的画面。这样的色彩面积对比既和谐,也富有张力。

任何色彩的效果如果离开了相互间的色域面积对比都将无法讨论。有时候对面积的考虑甚至比色彩的选用还要重要。根据以上色域对比的规律特征,设计师可根据需要来运用。如果需要营造相对安静的环境,除了色相、明度、纯度的因素考虑外,可以选择色域面积相对稳定均衡的处理手法,尽量不使色域之间产生太大的冲突。相反,需要突出的,并且需要有动态、富于生气的设计时,可以考虑加大色域之间的大小对比关系,如LOGO 设计、道路指示牌的设计等。

3.3.5.2 形状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形状是色彩存在的因素之一,色彩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态来表现出来。总体而言,颜色的形态对色彩对比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

1)形态的轮廓

色彩形态的轮廓线越清晰,色彩对比越强烈;色彩的轮廓线越复杂,对比越弱化。轮廓线清晰度的表现力与画面色彩对比的表现力成正比。

从图3.33 可以明显看出,第一幅图,由于轮廓线的清晰而显得对比强烈;第二幅图,轮廓线不明确,相对模糊,相互之间的色彩对比关系弱化。因此,形态简单、轮廓线清晰的色彩搭配,对比强烈。

图3.33 形态轮廓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2)形态的动静态势

色彩形态的动静势态对比越强烈,色彩对比也越强烈。当并置的颜色的形状相对稳定时,相互之间的状态也会稳定。当形状动势较强时,相互之间的色彩对比也会增强。比如,对比一方的颜色边缘为流动的曲线形,就会比边缘为直线的色彩强烈(见图3.34)。

图3.34 形态的动静态势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3)形态的聚合分散

色彩的形状越集中,色彩对比越强烈;色彩形态越分散,对比效果越弱化。如图3.35所示。形态简单与形态复杂的颜色对比,对比的效果会增强;而复杂的形态搭配复杂的颜色,由于补偿的特征,则画面对比效果降低,且画面会显得杂乱无章。

图3.35 形态的聚合分散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3.3.5.3 位置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不同的颜色并置时,相互之间的距离越远,对比就越弱化,因为远处的物体会因距离而变得模糊;相隔的距离到了一定的程度时,颜色之间会很和谐。但是,相近到一定程度后对比会很强烈。如果颜色之间的位置特别接近,相近色之间会变得调和,对比会弱化,而对比色由于色彩补偿的原因,也会抵消一部分。所以,色彩之间的位置变化也会带来色彩对比的变化,如图3.36 所示。

图3.36 形成的距离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但是,随着颜色与颜色之间的接触越来越深入,颜色之间的对比也会越来越强烈。当颜色之间的位置恰当时,会和谐;当颜色相互接触时,对比增强。当颜色相切入的时候,色彩对比更强;当一方颜色包围另一方颜色时,色彩之间的对比最强。如图3.37 所示。

图3.37 形态的位置关系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由于人眼具有视觉生理特征,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会有一个视觉中心。在平面图案中物象最强烈、最主要的部分,便是视觉中心。视觉中心具有突出特征,是能够左右观看者对画面认识的核心元素。在传统的构成当中,对视觉中心最保守的办法是“九宫格”法,线条交汇的位置往往是视觉中心理想位置,包括现在相机的智能取景对焦功能也是参照此法则。当然,还有其他的研究结论,比如自然界遵循的“黄金分割法”的1.618位置,也有现代设计中常采用的“根号2“即1.414 的比例,这些位置的图像或色彩都会被强调、效果被放大,是视觉传达的焦点。

按照这个特殊的视觉原理,这些位置的颜色会被重视,并自然地传达到大脑,而强化色彩之间的对比。如图3.38 所示,图a 的色彩对比会因为视觉中心的位置关系而得到强化,其他3 幅图示的色彩对比要弱于第一幅图。

图3.38 视觉中心位置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3.3.5.4 肌理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即各种纵横交错、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纹理变化,是表达人对设计物表面纹理特征的感受。

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来源于光线,肌理平滑的反光强,所以物体的固有色感受会减弱。比如浅绿色玻璃,在反光情况下,大家几乎认为他是透明无色的;而表面肌理粗糙的物质由于吸收光源的能力强,其自有的颜色也会被强调。比如“将军红”的石材,这种石材其实并不是红色,而是棕褐色,人们习惯将其理解成红色。肌理的粗糙与平滑程度会造成色彩对比的差异。

肌理细腻的颜色,相互间的对比弱,显得干净舒雅;肌理粗糙的颜色,相互间的对比会增强,会显得热烈一些。如图3.39 所示。

图3.39 肌理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另外,在观看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个虚拟视觉的影响。人们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一类肌理物质积累的经验,对设计中的材质会带有一些固定的触觉,自然而然地会把这些经验带入视觉中,这些对肌理的触觉经验形成了一个虚拟视觉,虚拟视觉会渗透到实际的色彩视觉中,造成影响色彩对比感受的差异。比如铁锈色,虽然从色彩的角度属于偏暖的色彩,但由于其冰冷的物理属性,该颜色的色感会向冷转变,从而带来色彩对比的变化。图3.40 也是这样的实例,左侧图示中的红色与右侧图示为一种颜色,但右侧图示中的绸缎由于人们有固定冰滑的触觉经验存在,就会觉得右侧图示中的色彩会冷一些,造成左右两者之间色彩对比的色感差异。

图3.40 肌理对色彩对比的影响

肌理是一种处理画面的方法,在现代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尤其是邻近色的肌理对比会很好地丰富视觉的感受,增加审美的乐趣,同时也降低了画面的单调和呆板感。如图3.41 所示,因为肌理对比的存在,画面耐看了许多。

图3.41 色彩的肌理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