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解析方法:一个梦的解析

第二章 梦之解析方法:一个梦的解析

本书题目已然开门见山地表明我将运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梦的研究。我的目标是告诉人们梦是可以被解析的。即使我的研究可能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那也不过是我工作中的附加品而已。在“梦能够被解析”的前提之下,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与时下主流观点相对立。除了施尔纳以外,其他梦的研究者主张“解释”梦应当首先赋予梦某种意义。用具体的有价值的来“解释”梦,但依我所见,所谓科学理论也无助于梦的解释,根据这些理论,梦并非一种心理活动,而是一种呈现于大脑的躯体运动。外行的看法一直以来都是与此对立的。他们声称梦的过程与逻辑不符,他们认定梦令人费解甚至是荒诞的。但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宣称梦不具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依据直觉推断,梦可能具有某种意义,即使那是一种艰涩的“隐意”取代了其他思维活动的过程。由此,如果我们能够准确地揭露这个取代物,我们就能够发现梦境背后的含意。

所以,一直以来人们始终在尝试着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对梦作出解释。一种方法是将梦看作整体,试图用别的方法来取代它。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相似性”原理,也即“象征释梦法”。但这种方法遇到那些纷乱复杂、荒谬晦涩的梦时就难以行通。《圣经》中约瑟夫为埃及法老解释梦就是“象征释梦法”的一个典型案例,法老先梦到有七头健硕的牛,然后出现七头孱弱的牛吃掉了之前肥壮的七头牛。约瑟夫对此解释是,埃及将遭遇七个灾荒之年,并且在度过这七年饥馑时,埃及会耗光此前丰收的七年所积蓄的所有粮食。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家虚构出来的梦大多带有这种象征意味。

而那些认为梦意味着对未来的预卜的人,是利用“符号释梦法”来对梦的含意加以揣测。运用“符号释梦法”很难进行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方法要求臆测者具备巧妙的推理能力和敏锐的直觉。因此,释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只有拥有非凡天赋的人才可以达到的境界。

第二种释梦方法与上述方法截然不同。这种方法被称之为“密码法”。它视梦为一套密码,梦中每一个符号都可以根据一个既定的密码本解密为另一种我们已知的有意义的符号。比如,我梦到一封信或者是一场葬礼,然后我查阅释梦书,我得知“信”可以解释为“烦恼”,而“葬礼”对应解密为“订婚”。然后我将破译出来的内容进行关联,以此来预卜未来。达尔狄斯的亚特米多罗斯的释梦著作中,也记载着一套密码程序,区别之处在于,除了梦境本身的内容,他还会考虑到做梦者的品德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因此,即使梦境相同,但梦境所赋予的意义对于贫寒者或富贵者、单身者或已婚者、演说家或商人是不同的。这种释梦方法不再把梦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是拆分为各个部分,分别赋予意义。因而这种释梦方法尤其适合那些杂乱的梦境的解释。

我本人对此问题持有不同看法。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不得不被迫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那些看似毫无道理却根深蒂固的古代流传下来的观点,竟然比当代科学更加接近真理。因此,我必须坚定自己的观点:梦确有其意义,而且用科学的方法释梦是可能的。以下是我探寻这种方法所遵照的途径。多年来,我一直试图找到若干精神病态,譬如妄想性恐惧症、强迫意念等的根本治疗方法。约瑟夫·布洛伊尔的研究给了我启发,他主张在病人的精神生活中寻找病症的根源所在,只要能将导致病人病症的观念消除,病人自可痊愈。鉴于过去种种疗法的失败,加之这些病症所表现出来的神秘特性,促使我沿着布洛伊尔所开辟的道路艰难求索,即使困难重重,我也试图开拓新领域给此种方法以完整的解释。我将在书中他处另行详述我这套方法所采用的技术形式、技巧,以及其最终实现的成效。在进行这种精神分析的研究中,我遇到了“梦的解释”问题,我要求我的病人告诉我与某一特定主题相关的,在他们大脑中的全部意念和想法。这时就会牵涉到他们曾有过的梦境。这使我意识到,梦可以作为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可以从某种病态意念回溯到病患之前的记忆,由此找到患病根源。然后,把梦当作一种症状,再用梦的解析方法找到病源,予以治疗。

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我们要做好病人的心理工作,使病人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反复强调,使病人留意自己的心理感受,其次,要使病人尽可能抑制对涌上心头的某些想法的习惯性批评,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病人最好能够处于一种放松的休息状态,闭上双眼。并嘱咐他们弃绝对任何想法的批评态度,精神分析成功与否,取决于病人能否将涌上心头的一切毫不隐瞒地和盘托出,不能因为自以为毫无意义、与主题无涉或显得荒谬愚蠢而有所隐瞒。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病人仍动用自己对大脑思想的批判,那么他的梦、强迫观念或其他病症便不能被很好地发现和解释。

在对病人进行精神分析时我注意到,一个人在沉思反省时的心理状态,与他进行自我观察时的精神活动是完全不同的。反省相较于自我观察,需要更大强度、更加频繁的心理活动。在反省状态时,人往往表现出神色凝重、愁眉深锁的样子。而在自我观察时,往往表现出安详悠闲。这两种精神活动,都需要人集中精力。但是,进行反省的人同时运用了批判思维,来抑制拒绝一些他们自身不认可或感觉不适的观念在大脑中继续运行。而这些被拒绝的观念,尚未在意识层面被感知就被抑制。而自我观察则只需做到抑制自身批判即可。倘使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有源源不断的意识毫无遗漏地涌到意识层面,而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未被观察者自身所察觉的精神活动资料,我们就能够对梦以及病态意念作出解释。显然,这种精神状态与人们入睡前和睡眠时的状态有相似之处,这与“精神能量”的分布状态有关。在进入睡眠状态时,因为大脑里自我批判活动的松懈,使一些“不自主意念”能够浮现出来,进而影响了我们意念的变化。这种松懈,我们称之为疲乏,涌上心头的不自主意念在睡眠状态下变成了视觉或听觉上的幻想。但当我们对梦或病态意念进行解释时,那些幻想都被弃绝不顾了,只是运用精神能量(或只有部分的精神能量)来对那些本质上仍然是思维活动的不自主意念进行分析追踪,这时候,“不自主意念”就变成了未被抑制批判的“自主意念”。

但是,要对自由浮现的意念采取此种态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较难做到的。放弃批判是困难的。那些平时受到习惯性抑制的不自主意念一旦涌现,往往很容易就引发极大的阻力。但是,当我们想到伟大的诗人席勒所说的话,要想进行文学创作,也需要此类状态。他在与科尔纳的通信中写道:席勒这样答复一位抱怨自己毫无创造力的朋友。他说,这位友人抱怨的产生完全归咎于他自身理性批判对想象力的抑制。在此我将展示一份相关的观察材料,并借助比喻来说明问题。显然,如果理智总是极其严格地审查涌现在大脑里的各种意念,并对其有所批判抑制,那么,这种检查无疑会阻碍心智的创造活动。独立的某一单一意念或许毫无价值甚至极端荒唐,但随之而产生的意念却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几个孤立意念或许也是毫无意义的,但它们的组合联系却可能是有价值的。理智最初并不能批判所有意念,只有将它们稍作保留,然后将它们联系起来做整体考虑,才能作出判断。我认为,一个真正充满创造力的心灵,必定能够将理智批判从大脑的警卫哨上撤回来。让所有意念毫无阻碍地喷涌而出,然后将之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察。你的那种严格的批判力,(或者任由你随便称呼)不能忍受像真正的创造者所经历的那种短暂的心灵混乱,就直接扼杀掉了那些意念,而这种意念不受限制涌现心头时间之长短,就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与普通做梦者的区别所在。所以你抱怨自己缺乏灵感,却是因为你太过急躁,太过严苛的批判。

实际上,席勒所言,将大脑的警卫哨自门口撤回然后进行非批判式的自我观察并非难以做到。在经过第一次指引之后,我的大多数病人都能做到这一点。而我也可以轻易地把那些在我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意念记录下来。批判活动所耗费精神能量日减,那么自我转移给自我观察的能量就逐渐增加。当然,关注目标不同,能量转移与耗费也就有了区别。

因此释梦第一步骤告诉我们:不能把梦当作一个整体加以分析,而是应该对其中每一部分逐一审查。倘若我们询问一个毫无经验的病人:此梦与你有何种关联?十之八九他茫无头绪,抓不到眉目。因此,我们首要的是替他将梦做一个完整的剖析,然后让他逐一指出,这一片段背后隐藏了哪些意念。在这至关重要的一步里,我所采用的释梦方法和那种流传的、通俗的、古老的“象征释梦法”并不一样。相较而言,它与“密码法”有相近之处。我也不把梦作为一个整体,而是肢解为一些片段来对之作出解析。同时,我也认为梦是一大堆复杂心理元素的堆砌物。

我曾研究过上千个关于对神经症患者的心理进行分析的释梦案例,但在此介绍释梦理论和技巧时,我并不想引用这些材料。因为普通人会认为患病者的梦并不具备普适性。另外,由于这些梦的主题都与患者心理病态有联系,要运用这些例子就必须对每个梦都附以详细的说明,并分析病症的性质和病源,这是一项非同寻常的任务,且与我们的研究梦的这个主题有偏差。而我的目的在于,找到一条能够从梦入手解决神经症患者的心理问题的路径。但我若舍弃这些材料,那我所剩的材料不过是朋友们偶尔闲谈所及或我在演讲中曾举过的例子,不幸的是,我又难以运用这些梦分析出梦的真正含意。“密码法”释梦,只需要一本解码书查找对应即可,可我的方法要复杂得多,我认为虽然同一个梦,但是在不同的人那里,解释就会截然不同。因此,最后我还是决定用我的梦的案例。这些梦是普通人所做,且资料详尽。在这个过程中还面临着自我分析是否可靠的问题,并且也不可否认这种分析的主观性。但就我个人而言,自我观察较之观察别人无疑更为真切些。同时,也可就此看出自我观察对于释梦能发挥多大程度的作用。诚然,从自身出发,仍有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毕竟,对任何人而言,将自己精神生活的隐秘细节公之于众并非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同时还要担忧别人是否会对自己产生误解。但是,既然决定这样做,就应该抛弃顾虑,正如德尔勃夫所写:“倘使对解决棘手问题有所帮助,那么每个心理学家都应该具备袒露自己弱点的勇气。”我相信读者会沉浸于解析心理问题的趣味之中,而谅解我的率性袒露。

因此,在这里我以自己做的梦为例来介绍释梦方法。在每一个梦例前,都有一段“前言”。在此恳请读者朋友们先将我的兴趣看作是你们自己的兴趣。将注意力放在我的身上,甚至是注意我的一些琐碎细节。这种转移,将会使我们领略到探究梦背后的隐意所必须具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