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凝缩机制
较之梦的显意和梦的隐意,我们最先发现的事就是梦进行了大量的凝缩工作。一般而言,梦的隐意含有广阔的范围和丰富的内涵,相较之下,梦的显意就显得贫乏、简单而粗略。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对梦的表面内容的叙述需要半张纸的话,那么对梦的隐意的解读大概就需要七八张甚至更多,当然比例会因为不同的梦而有所差异,但根据我解析过的梦例来看,绝大多数情况下,梦的解析结果大致都是这个样子。通常而言,梦的凝缩程度总是被我们大大地低估了,我们误以为已经分析出的只是部分的梦的隐意就已经是这个梦的全部意义,但事实上,倘若我们继续对这个梦进行解析,那么我们往往还可以挖掘出更多更深的梦境背后的隐藏含意。不过,我在这里讲一点看法,那就是人们是永远无法完全确定自己对一个梦已经做出了最透彻完整的解析,即使他已经做出的解析结果看似无懈可击、完美无瑕,可是通过这一个梦来找到其他意义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严格来说,梦的凝缩程度是无法准确确定的。但是因为梦的内容与梦的思想在数量上的严重不均衡,我们足以得出结论,即精神材料在凝缩机制的作用下在梦中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到这里有人可能要提出反对,乍看起来,这些反对的理由似乎也是合情合理,因为通常我们也会有一种感觉,好像我们在晚上做了很多梦,但醒来之后却忘记大半。因此,反对者说,我们在醒来后记得的梦实际上也只是全部梦的表面内容的残余和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回忆起梦的全部内容,那么梦的表面内容可能就和它的隐意一样多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也确有其道理。梦容易被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当我们睡醒后立即开始努力地回忆我们的梦境时,我们才可能尽量多地回忆起我们在睡梦中的情景,不然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忘记的内容会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以为是自己梦得多而记得却很少,有时只是我们产生的一种幻觉,关于这种幻觉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也会有所阐述。此外,梦的工作采用了凝缩机制并不会因为梦的内容有可能部分被遗忘而影响到这一理论的成立,因为仅仅通过那些存留在记忆当中的梦的个别片段我们就已经能解析出数倍于它的梦的隐意。即使梦的大部分内容果真逃离了记忆,那么我们随之失去的也是忘却的梦的那部分隐意,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证据说明那些被遗忘的梦的内容所隐含的思想和我们保留下来的那部分内容所解析出来的隐意是一致的。
梦的内容的各个片段在解析的过程中竟然会引发如此大量的联想,那么在许多读者心里或许就又产生了新的疑惑:是不是所有随后在分析的过程中产生的联想都可以被看作梦的内涵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能不能说所有这些被分析出来的观念和想法在睡眠状态下都活跃着,并且也都参与了造梦的过程?或者有没有可能这些新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参与梦的形成,并且只是在梦的解析过程中才被挖掘出来的?对于这一点,我只能做出一个保守的回答。的确,有些联想确实是在分析的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但是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新的联想并不是在解析过程中才开始出现,而是各种想法在梦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的结果。因此,我们说这些联系早已通过某种方式建立起了某种连接,而且从分析时引发的大部分想法来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早在梦的形成过程中它们就已经活跃起来了。因为如果我们分析这一连串的思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那些乍看起来似乎是零散破碎的毫无关联的意念,却为我们指出了某个思想,而这个被指向的思想,往往是解梦的关键,而且尽管它们在解析的过程中看似无用,但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才可以获得中心的思想。在这里,读者不妨回顾一下此前章节中的那个有关植物学专著的梦,即便我还没有将它完完全全地解析透彻,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惊人的凝缩机制的作用。
那么,我们来推测一下梦者做梦之前的心理状态。那些梦的思想会是一个个并排出现,还是相继出现,或者由许多股来自四面八方的思想链同时交汇在一起呢?我认为眼下我们并没必要对梦者在梦的形成过程中所具备的心理状态做出各种推测。我们得注意一下,我们关注的是无意识的思想过程,这与我们用意识随意思考的情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梦在形成的过程中的确有凝缩机制在起作用。那么,这种凝缩作用又是如何运行的呢?
现在,如果我们假定被解读出的大量的梦的思想经过某种精神机制的运作只有一小部分表现在梦中,那么我们就能得出以下结论:凝缩作用不过是一个缩减和省略的过程。在这个假设下梦本身并不将梦的全部思想进行忠实翻译或准确投射,而只是复现那些已经附有思想的碎片。不过很快,我们就能发现这种观点其实站不住脚。但这里因为这个错误的假定并不会阻碍我们的进程,我们就暂时不岔开话题解释它了,而是把它当作一个临时出发点。那么如果只有一小部分梦的思想可以参与梦的内容,那么它们被选择过滤的条件又是什么?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应该再次注意梦境的某些特点并将注意力转向那些经过高度浓缩产生的梦。我选择了第五章曾提过的有关植物学专著的那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