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 弹药热冲击作用下温度场可视化

18.3 弹药热冲击作用下温度场可视化

进行结构模型、传热条件设置之后,对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并设置计算条件后,便可利用PDE工具箱求解偏微分方程,得到弹药的温度场。

对该传热模型划分网格,如图18-4所示。

图18-4 PDE工具箱中自动网格划分

设置初始温度为298 K,计算时间为30 s,可以计算得到在预定快速加热环境下,弹药中的温度分布,如图18-5所示。

图18-5 30s时弹药的温度分布图

由图18-5可知,弹药的外壳已经达到1 000 K以上,而药柱边缘的温度只有400 K(即130 ℃)左右。显然,温度在隔热材料处发生了极大幅度的下降,隔热层也因此几乎完全变成了“彩虹色”。

绘制5 min时的温度分布图,如图18-6所示。

可以看出,隔热层极大地阻挡了热量的传递,隔热层的“彩虹区”扩大,对于内部装药而言,其最高温度出现在侧边和端面相接的边角处,因此,若发生剧烈的热分解或者燃烧等反应,此处将最先发生反应。

图18-6 5 min时弹药的温度分布图

本章PDE工具箱对应生成的热冲击作用下弹药温度场求解程序如下:

思考题

(1)如果改变隔热层厚度或材料参数,弹药的温度场分布将如何变化?

(2)如果弹药各处的温度边界不一致,如何建模并分析弹药的温度场?

(3)考虑含能材料自放热的影响,尝试建立热冲击作用下弹药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哪些因素会影响弹药自放热剧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