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发展历程简述

1.5.1 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无人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1966年12月6日,“长空一号”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高亚音速无人靶机首飞成功。该机型于1976年年底批准设计定型,之后多次改进,在此基础上改装成的核试验取样机于1977年圆满完成了一次核试验穿云取样任务。“长空一号”开创了我国无人机的先河。1972年11月28日,“无侦—5”(又称“长虹1号”)高空高亚音速无人驾驶侦机试飞成功。该机型于1980年批准设计定型,1981年开始装备部队,1986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参加实战,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唯一参加过实战且在我国正式装备的无人机型号中保持着最大升限和最快飞行速度纪录的无人机。

我国无人机的研制一直着眼军民两用。用于导弹打靶和防空部队训练的“长空一号”经过适当改装,就可执行大气污染监控、地形与矿区勘察等民用任务,并在此基础上研发了WZ-2000隐身无人机、“蜂王”无人机和“翔鸟”无人驾驶直升机等一系列无人机,形成了目前种类繁多、用途多样的无人机研发制造体系。

目前,我国专门从事无人机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超过300家,其中将近一半具备无人机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体系。已经研制并投入使用的无人机型多达百余种,小型无人机技术已逐步完善,战略无人机已成功试飞,攻击无人机也已多次成功试射空地导弹。据统计,2002年至2015年7月,我国与无人机相关的专利申请共15 245件。其中,新型专利占比37.48%,发明型技术专利占比57.39%,外观型专利占比5.13%。从我国无人机专利技术情况来看,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近年来我国无人机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相关专利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如图1-9所示,2021年我国无人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为18 775项,较上年减少976项。

另外,我国无人机的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行业规划与规范问题。存在低水平重复投资、高端项目攻破困难等问题。

(2)发动机瓶颈问题。发动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无人机的发展,涡扇发动机是未来应用的主要走向,目前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较为明显,达不到无人机对飞行速度、航时等指标的要求。

图1-9 2015—2021年我国无人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情况

(3)无人机行业人才紧缺。根据中国民航局飞行标准司日前发布《中国民航驾驶员发展报告2021》显示,无人机驾驶员执照数量2021年已达120 844本,其中多旋翼无人机执照数量最多,为110 794本,固定翼执照3 917本,直升机执照2 363本,垂起固定翼执照3 764本。2021年无人机驾驶员执照全年增长数量为30 466本,相比2020年增长近50%。按照无人机千亿的市场规模,无人机驾驶员的数量远远达不到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