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 降水
降水是指从云中降落水(包括液态水和固态水)的现象,如雨、雪、冰雹等。降水观测包括降水量的观测和降水强度的观测。降水量是指降到地面尚未蒸发、渗透或流失的降水物在地平面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以毫米为单位。降水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常用的单位是mm/10 min、mm/h、mm/d。测量降水的仪器有雨量器和雨量计等。依据国家气象部门规定,降水划分为4类:24 h内雨量不到10 mm的雨为小雨;10.0~24.9 mm的雨量为中雨;25.0~49.9 mm的雨量为大雨;达到50 mm及50 mm以上的雨量为暴雨。
1.分类
(1)锋面雨。锋面雨是指冷暖气团相遇,锋面(气团交界处)空气缓慢上升(以每一秒移动厘米的速度计算),在冷气团一侧形成层状的降水。
(2)对流雨。对流雨是指近地面高温潮湿,空气强烈受热,引起空气的对流运动,湿热空气在上升时遇冷成云而形成的降水,对流雨的特点是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还常伴有暴风、雷电。
(3)地形雨。地形雨是指暖湿气流在沿地表流动的过程中,遇到地形的阻挡,被迫沿着山坡爬行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降水,地形雨一般只发生在山地迎风坡,因为背风坡气流存在下沉现象,温度不断增高,形成雨影区,不易形成地形雨。
(4)气旋雨。气旋雨是指地面气压高于空中,气流逆时针旋转上升,形成气旋,气旋中心附近气流上升,引起水汽凝结而形成降水。常见的有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带来的降水。
还有一种是反气旋,与气旋相反,空中气压高于地面,气流顺时针下沉。反气旋一般出现在晴朗天气。
2.图表
图表是注明各种数字并表示各种进度情况的图册和表格的总称,在这里是指根据探测到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制成的清晰、明朗的图表。目前,常用的图表有降水量柱状图和降水量图。
(1)降水量柱状图。降水量柱状图能直观地反映出当地的降水量,能直观地比较当地各个月份降水的多少,易于绘制,易于观看。
(2)降水量图。降水量图是表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和变异情况的地图。通常表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各季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百分率、降水强度和降水变化率等内容。降水量图主要以等值线和加色层表示,等值线间距并不完全相等。中国年降水量全国图多使用25~50~100~200~400~600~800~1000~1 200~1 400~1 600~2 000~2 500~3 000~3 500~4 000(mm)这种序列。色层一般采用以下规则:缺资料为白色,无降水用淡黄色,降水量从小到大由浅色向深色、由淡绿色向深蓝色过渡,最大值用红色系。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具有以下特点:
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南部湿润多雨、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广大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个别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很少。根据我国各地降水量分布的特点,全国大致划分为五个不同的类型地带。
(1)十分湿润带。十分湿润带相当于平均年降水量1 600 mm以上的地区。其主要包括浙江大部、福建、台湾、广东、江西、湖南山地、广西东部、云南西南和西藏东南隅等地区。
(2)湿润带。湿润带相当于平均年降水量1 600~800 mm的地区。其包括沂沭河下游、淮河、秦岭以南广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云南、贵州、广西和四川大部分地区。
(3)过渡带。过渡带通常又称半干旱、半湿润带。相当于平均年降水量800~400 mm的地区。其包括黄淮海平原、东北、山西、陕西的大部、甘肃、青海东南部、新疆北部、西部山地、四川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
(4)干旱带。干旱带相当于平均年降水量400~200 mm的地区。其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青海、新疆西北部和西藏部分地区。
(5)十分干旱带。十分干旱带相当于平均年降水量200 mm以下的地区。其包括内蒙古大部、宁夏、甘肃北部地区、青海的柴达木盆地、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及广阔的藏北羌塘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