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民歌的起源

第一节 京津冀民歌的起源

京津冀民歌是京津冀地区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音乐作品,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其思想情感体验和艺术水平的展现。民歌的起源研究是民歌研究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主要因为它的特殊性。民歌不同于其他歌曲,如艺术歌曲、流行歌曲,有明确的词作曲者,而民歌为民间口传心授、代代流传的艺术形式,有必要追寻其起源,为探究其含义及解释提供研究切入口。

民歌是民族的、民间的歌谣,是较早产生的艺术形态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开始创作传唱了民歌。据《吕氏春秋》记载,古代葛天氏唱出了八首民歌,有《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建帝功》《依地德》及《总禽兽之极》。此记载生动地描写了先民的音乐生活,《载民》歌颂了养育万物的生灵大地,图腾《玄鸟》歌唱春天,《遂草木》歌曲中倾诉了繁荣昌盛的心愿,《奋五谷》《敬天常》《建帝功》《依地德》及《总禽兽之极》等歌曲表达了五谷丰登、畜牧兴旺及顺应大地、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关民歌的产生,学术上最有影响力的学说为劳动说、巫术说及情感娱乐说。